強化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消息指黃大仙及東區重災將提前規劃

【on.cc東網專訊】香港早前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多區出現水浸、山泥傾瀉等意外。港府今日(25日)宣布,會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四個方面,持續強化整體應對的能力,把破壞和影響減至最低,尤以保障市民安全為首任。

政府消息人士向東網透露,政府將提高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至80億港元,包括全港7個地區:黃大仙、東區、大埔、沙田及西貢、觀塘、旺角及九龍城。當中黃大仙和東區因應上月暴雨下受災嚴重,而決定提前處理和規劃。政府將於2024/25年度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此外,渠務署亦將於明年完成「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據悉此研究具前瞻性,將會研究至2100年的本港氣候變化問題。

9月應對超強颱風及世紀暴雨期間,在預警環節由於科技限制。因此,將加強發放預告信息,以及增加信息透明度、內容和頻密度。港府將要求部門及機管局、港鐵等公共機構以底線思維,把社會損害減至最低為導向,全面檢視應變預案;針對高風險環節,包括氣象預測預警、水浸、山泥傾瀉及交通運輸等,研究更好善用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高風險評估能力;就極端暴雨引發較大型的山泥傾瀉事故,進行系統性調查和研究,針對更多天然山坡策劃山泥傾瀉緩減措施;及全速推展超過80億港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黃大仙及港島東區等曾發生較嚴重水浸事故的地區。另外,渠務署會於明年完成「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制訂更前瞻性的策略。

據了解,過去9月的10號颱風以及黑色暴雨,公務員動員超過600人作善後工作,當局正檢討機制,包括流程上該如何做才能更加暢順,部門之間聯繫做得更好,交通更到位等,又透露在發出指示至到達工作現場,公務員平均所需約2小時,情況尚算良好,但認為能夠做得更好,完成檢視後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

港府指,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將制訂、商討及落實全新《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以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理念,構建系統化的大灣區應急行動機制,提高聯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另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政府商討救護車跨境運送病人服務,把病人於醫院之間點對點直接運送,提供更佳支援。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消息指過去只有粵港和粵澳合作,而三地合作方案成立後過去合作將會取消,方案包含技術、專家和裝備清單;發生意外時,將優先處理本地時間,合作不會影響本地服務,如救援人員出現傷亡也會按屬地原則處理,又指方案為「活文件」,每次出現合作救援後會檢討。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