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辣阿晶逝世︳辭職≠逃避!遇到職埸欺凌、網絡欺凌可以點保護自己?

微辣前經理人阿晶自殺身亡,遺言交待自己飽受到情緒病困擾,以及控訴微辣成員集體欺凌。事件令人痛心的同時,也令人關注職埸欺凌和網絡欺凌。說書人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與我們分享遇到職埸欺凌的處理方法,以及身為旁觀者、受害人面對網絡欺凌時可以如何好好應對。

甚麼是職埸欺凌?

不論從事任何職業,也有機會遇上職場欺凌。職場欺凌可以發生在任何類型的工作場所,由上司、同事對受害人施加言語、身體或心理虐待,例如貶低或羞辱受害人的行為、散佈惡意謠言、挑釁、恐嚇等。職場欺凌也不局限於當面欺凌,也有機會透過信件、電郵、電話發生。

不幸遇到職場欺凌,要怎樣自保?

若不幸在職場被欺凌,不少人會首先想到啞忍或是辭職。說書人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指出,雖然辭職是離開有害環境以保護自己的方法之一,但其實還有許多處理方法面對欺凌,而認識到自己有哪些選項,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的方法。

辭職並非逃避,而離開有害環境也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
辭職並非逃避,而離開有害環境也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

1. 向值得信任的職場夥伴反映情況

有時上司或是人力資源部的同事未必知道公司正發生欺凌事件,當他們知道事件後可以提供意見,讓當事人作出下一步行動。他們可能較有經驗處理同類情況,而且一般比較熟悉公司的文化和情況,他們的意見有機會再保護當事人的同時,能為他們發聲。

2. 記錄欺凌事件

受害人不妨將欺凌者的欺凌行為記錄下來,整合時間、地點、具體事發經過等。若當事人希望正式投訴或追究,有條理的記錄可以令行動更順利。雖然香港現時並沒有就職場上的欺凌情況立法,但受害人仍可考慮向平機會或勞工處諮詢。

3. 與欺凌者溝通

如果情況許可,當事人可以嘗試在另一位可信任的同事在場的情況下,與欺凌者直接溝通,向對方反映有哪些說話、行為對自己造成困擾,讓對方知道自己的一些說話和行為是不能接受的。當事人與欺凌者劃下界線,可以預防再有欺凌行為發生。

4. 尋求心理輔導

當欺凌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很多時候被欺凌的人會感到迷惘,先懷疑是否因為自己做錯事才惹來不合理的對待,以至未能認清自己正在被欺凌。由於被欺凌者不一定能認清狀況,所以尋求輔導的協助,能讓專業的第三者確立狀況以及給予具體意見。

同事上司不能坐視不理

Amanda也提醒大家,不應將處理職場欺凌的責任全由當事人一人承擔。當上司和同事留意到職場上出現欺凌事件,要馬上伸出援手,既讓受害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讓欺凌者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會被容忍。不過,Amanda也補充,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欺凌也是來自上司,當關係涉及權力不對等,受害者就更加需要身邊人的支持。

Amanda也提醒大家,公司要有意識地預防欺凌發生,要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以及鼓勵同事之間互相尊重對方的身份。例如不可以開玩笑作理由,而越界說出具傷害性的說話。

發生網絡欺凌 旁觀者也可改變局面

網絡欺凌的殺傷力看似不及校園欺凌、職場欺凌,但其實對當事人以及具有相似身份、特徵的人也能帶來傷害,影響也不容小覷。Amanda將每一個帶傷害性的留言比喻為一顆小石頭,在現實世界向人扔石頭,人們因為看到別人痛楚的反應而停止,但在網絡世界,人們不會看到對方受傷、痛苦,所以欺凌的留言一旦開了頭便不容易歇止。

目擊網絡欺凌,旁觀者其實也能嘗試改變局面。正面的留言可以中和網絡氣氛,也可以作為示範,讓其他網民意識到在討論區也有鼓勵性的說話;而當有傷害性的留言出現,參與討論的人可以直接表達不同意,透過這些方法慢慢改變網絡溝通的文化。

而萬一遭到網絡欺凌,Amanda認為被攻擊時不建議以牙還牙,否則只會讓傷害延續。網絡上有不同的舉報方式,看到傷害性留言時可以善用這些舉報工具,讓相關社交媒體、討論區的管理員處理或刪除留言。

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欺凌者

最後,Amanda也提醒大家,隔著屏幕參與討論,網民有時會進入去人化的過程,忘記文字和用戶名稱背後其實是一個真實的人。因此參與網上討論時要提醒自己,不要墮入去人化的狀態,做出網絡欺凌的行為。

言語暴力和肢體暴力同樣能傷人,在留言前,Amanda建議先問自己會否當面在別人面前說出這樣的話,因為當面的對話涉及情感考量以及對方的反應,但在網絡則看不到表情。若一番說話當面說出會太過份,那麼作為留言也同樣會傷害到他人。

網絡容易造成大眾也有相似想法的錯覺,由於看到大量相似的留言,參與者便會將欺凌的行為視為正常,也變得容易說出傷害性的說話。
網絡容易造成大眾也有相似想法的錯覺,由於看到大量相似的留言,參與者便會將欺凌的行為視為正常,也變得容易說出傷害性的說話。

參考資料:澳洲人權委員會、英國諮詢調解仲裁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