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澳門濕地周邊大興土木 黑臉琵鷺3年跌7成 環團憂香港步後塵|Yahoo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擬建新田科技城,將約 247 公頃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劃作發展。澳門環團「生態股長」指出,濕地失去緩衝地帶的後果,澳門有前車之鑑。近年「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周邊大興土木,興建新濠影匯水上樂園及銀河四期等多個發展項目。當地屬瀕危級別的黑臉琵鷺數量由 2021 年 45 隻,跌至今年僅錄得 13 隻,即 3 年間銳減 7 成。「生態股長」創辦人關學然憂慮,新田科技城發展或令當地濕地生態重蹈澳門的覆轍。發展局稱,有信心其生態措施可補償因填塘而減少的鳥類數量,更稱「雀鳥數目甚或可能不減反增」。
城規會將新田 150 公頃濕地保育區及 97 公頃濕地緩衝區改劃為創科用地,規模之大極為罕見。「濕地保育區」的用途是保護及保存魚塘現有功能,維持整個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港府為了保護濕地保育區的生態完整,一般沿保育區界線劃 500 米作「濕地緩衝區」,避免發展直接干擾核心濕地保育區。
澳門最重要水鳥棲息地
澳門也有濕地保護區,同樣有黑臉琵鷺飛來過冬。澳門在 2002、2003 年成立「路氹城生態保護區」,面積達 55 公頃,當中分為一區及二區,是澳門最重要的水鳥棲息地。關學然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指,早年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周邊仍未發展,周邊空地就發揮濕地緩衝的作用,但近年已經大興土木,2020 年一區東面興建新濠影匯水上樂園,2021 年一區北面興建銀河第四期,再加上南面蓮花大橋運作,即保護區一區的三面都被發展項目包圍。
他續指,失去緩衝地帶後,發展項目與保護區基本只是隔了一條闊約 20 米的馬路;與此同時,近年澳門的黑臉琵鷺數量錄得顯著下跌,由 2021 年 45 隻,2024 年只餘下 13 隻,跌幅達 7 成。當中被發展項目包圍的一區受影響最大,「10 次調查,大概得 3 次喺一區有黑臉琵鷺,而二區係每一次都有嘅。」
旅遊局吉祥物源自黑臉琵鷺
關學然強調,即使最核心的濕地保護區獲保留,但大肆發展緩衝地帶最終恐破壞保護區的生態價值,「黑臉琵鷺數量減少、唔嚟渡冬,係濕地消失或劣化呈現出嚟結果。」澳門是旅遊城市,旅遊局的吉祥物叫「麥麥」,其設計原型就是來自黑臉琵鷺,在各種宣傳活動或海報均有出現,「你不停消費佢嘅同時,但『麥麥』嘅原型(黑臉琵鷺)近 10 年就不斷下降。」
除了黑臉琵鷺,澳門其他品種雀鳥數量亦有下降趨勢,例如反嘴鷸由2015年最大值為約400至500隻,逐年下降至2024年1、2月的冬季最大值為80隻。他過去數年觀察發現,鳳頭潛鴨數量亦有持續下降趨勢,「23至24年度冬季幾乎一隻都冇再嚟一區渡冬。」
憂衝擊后海灣核心濕地
關學然去年曾到訪香港新田濕地,形容香港現存濕地生態價值非常高,「外地人睇,係好有價值嘅地方。」他認為香港應借鑑澳門的經驗,失去濕地緩衝區,可能會衝擊后海灣核心濕地的生態價值。
黑臉琵鷺曾經瀕臨滅絕,全球一度餘下 200 多隻。關學然指出,各國政府遂在源頭保護黑臉琵鷺逗留過的地方,設立保護區。現時數量回升至近 7,000 隻,但各地又推出一系列發展項目,威脅其生境,「黑臉琵鷺係靠國際聯合保護,唔好諗住有其他地方做就得。」黑臉琵鷺選擇來香港和澳門濕地渡冬,可能與當地食物充足、競爭相對較少和環境合適有關。若適合的棲地消失,牠們或要消耗更多體力,飛到更遠地方過冬;附近僅餘的濕地空間和食物或因而競爭加劇,壓力更大。他強調,不只候鳥受影響,濕地對調節氣候和防洪有重要作用,猶如一塊大海綿吸收突如其來的大雨或排洪,是城市的天然屏障。
《Yahoo 新聞》翻查規劃署 1997 年為后海灣漁塘生態價值研究,當時研究強烈建議,濕地保育區不應考慮其他用途,「除非這些用途絕對是基於公共利益而必須的公眾用途,同時當局又找不到其他地點作有關用途」。至於「濕地緩衝區」,該研究指 500 米距離的緩衝區得到外國同類研究支持,可保護大部分種類的雀鳥;緩衝區內日後進行所有發展,都必須進行全面生態影響評估,證明發展不會對漁塘生態價值帶來負面影響,在有需要情況下,申請人要劃出合適的緩衝距離和緩解措施。
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彌補生態損失 環團:形式上補救
港府早前強調,為彌補因填塘帶來的生態損失和落實積極保育政策,政府會建設 338 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達致生態功能不會有淨減少;又承諾會以收地推行濕地保育公園,並只會在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2026/27 年工程開展之後才會開始填塘。
然而關學然形容,設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只是形式上補救,因三寶樹濕地原本已經存在,當地一直有黑臉琵鷺和其他雀鳥棲息,日後只是進一步劃作保護區,雀鳥的棲息空間沒有淨增長。他憂慮日後濕地公園成立後,附近土地吸引發展商發展,「係咪起咗一個濕地公園或保護區就一定穩陣?其實就唔係嘅。」
記者向發展局查詢會否借鑑澳門保護區的經驗,局方覆稱,儘管新田科技城發展有 240 多公頃位於「濕地保育區」或「濕地緩衝區」,這些區域目前超過六成、約 150 多公頃已經是棕地或已填平的魚塘,亦包括一些已發展用地,例如落馬洲管制站用地屬於「濕地緩衝區」範圍。「濕地保育區」內亦包括落馬洲鐵路站、落馬洲支線管制站、村屋、道路等發展;僅餘下近四成屬因發展而需填平的魚塘,佔約 90 公頃,當中接半已沒養殖活動或長期荒廢。
局方形容新田科技城是「重大公共利益所在」,環評報告已採用「不會有濕地淨減少」的相同原則。當局規劃時先改造現有棕地、農地等作創科土地,將填塘面積減至最低。根據過去其他發展項目的生態補償經驗,透過將較小和分散的魚塘合併成較大的水體、設置人工棲息島、改善塘壆、調降魚塘水位,以及有需要時進行雜魚放養等措施,有信心就填塘而引致鳥類減少作出補償,更稱「雀鳥數目甚或可能不減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