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的人搞展覽 化移民悲歌為開心想像

從事市場推廣的樗人(右)和 Mo,均受到身邊親友移民的衝擊,激發二人的藝術創作靈感。
從事市場推廣的樗人(右)和 Mo,均受到身邊親友移民的衝擊,激發二人的藝術創作靈感。 (YCW 攝)

想像一下,今晚放工,你坐上鐵道列車,穿過漆黑的隧道,來到黑暗的盡頭,突然火光熊熊,原來你已蒞臨嚮往已久的火星。從事市場推廣的樗人(梁頌明)與工作伙伴及友好,受到近年移民潮的衝擊,忽發奇想,把自己的工作空間改裝成展覽場地,來一個史上最離地的藝術祭。《下一站太空》聯合創作展以「移民上太空」為主題,透過藝術裝置與畫作,展現幾位留下來的人,對一個時代的情感反射,當中的想像,是他們的,也可能是你和我的。

爺孫分隔兩地 只能螢幕相見

這幾年,離港潮不絕,幾乎每位香港人身邊總有認識的人告別而去,即使自己不移民,也難倖免於移民潮帶來的波瀾。策展人之一 Iris Mo 就有一位親人骨肉分離,「他由小到大很照顧我們,時常見面。近年他的女兒結婚了,帶同兩個小朋友、即他的孫兒離開了,一家四口去了英國。兩位老人家不懂英文,留在香港。那時候我聽到就覺得,突然間很美滿的人生不見了,只剩下兩個老人家在香港。兩個孫兒要隔著螢幕相見,真的有點心酸」。

「朋友離開香港對我沒有很大影響,他們移民了,但不是死了,我可以給他打電話,給他WhatsApp, 經常都可以 Video Call。反而工作夥伴離開就很麻煩,因為他不可能去到那邊還是在做你的工作,或者跟你一起合作。我之前有個拍檔離開,我們合作了已經七、八年,他離開了,我怎麼辦呢?那些部分我找什麼人做呢?」Copywriter 出身的另一位策展人樗人,本身開設 Marketing 公司,也是移民潮下的「受害者」。

《下一站太空》展覽場地就是策展人本身的工作空間,由改裝到佈置,需時四、五個月。    (YCW 攝)
《下一站太空》展覽場地就是策展人本身的工作空間,由改裝到佈置,需時四、五個月。 (YCW 攝)
《未來銀河鐵道》藝術裝置的靈感來自 Mo 坐地鐵返家的過程,離地但過癮。     (YCW 攝)
《未來銀河鐵道》藝術裝置的靈感來自 Mo 坐地鐵返家的過程,離地但過癮。 (YCW 攝)

「這幾年,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你會面對你的朋友會走,你會面對你的同事會走。你家人走了,大家會想,爸爸媽媽怎麼辦呢? 你帶不帶爸爸媽媽走呢?如果走的話,老人家去到異地,你會有各樣的問題,這個是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會討論,總有一兩個朋友說搞移民很煩,但不走不行,兒子很小⋯⋯」

「去到哪裡都有哪裡的問題」

樗人和 Mo 都決定留下。樗人說,其家人在香港,「父母只有我,我還有兩隻年紀不小的貓,貓其實不太會坐飛機。我又沒有小朋友,在香港還有工作,沒有走的必要。我覺得去到哪裡都一樣 ,去到哪裡都有哪裡的問題,如果你在這裡不面對你要面對的問題,你去到別的地方,你都是想走」。

「大家都去不同的地方,但我們幾個(策展人)卻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覺得好像每個地方都有些問題。然後我們想,如果移民目的地不在地球,又會怎麼樣呢?」樗人說。

於是就萌發了這個展覽。

樗人的其中一個展品很「大件」,佔據了整個房間,是個題為《人類宜居太空計劃》的藝術裝置。房間內的電視重複播放一條短片,內容是 2004 年某天,推銷員向客戶講解移民太空的服務。房間內放滿移民前需要帶走的行李雜物,還設有一個小遊戲,參觀者可以選擇移民時自己覺得需要帶走的物件。

樗人創作的《要有光》,是一本會發光的書,滿載着作者的好奇與思緒。   (YCW 攝)
樗人創作的《要有光》,是一本會發光的書,滿載着作者的好奇與思緒。 (YCW 攝)
展覽設有互動小遊戲,參觀者可以自行挑選移民時帶上太空的行李物件。     (YCW 攝)
展覽設有互動小遊戲,參觀者可以自行挑選移民時帶上太空的行李物件。 (YCW 攝)
你看到的不是雜物,是展品,是樗人打算移民上太空時携帶的東西。    (YCW 攝)
你看到的不是雜物,是展品,是樗人打算移民上太空時携帶的東西。 (YCW 攝)

樗人記得,2004 年是香港爆發沙士的翌年,大家都有說地球到底會怎樣?會否持續有疫症等等。「我們幻想,那時候有一個代理找我們,說每個月供款,然後你就可以移民太空。但是如果真可以走了,那又怎樣呢? 會帶什麼走呢?」

那副麻雀可能沒有用不過是自己的回憶

「我最初想,當然要帶衣服鞋襪、金錢、電話、食物,還有一把雨傘。但再想深一層,那些東西能不能用呢?你上到去有沒有雨?是不是吃這些東西?是不是穿這些衣服?其實如果你連生活是怎樣都不知道, 我們的物件全部都不知道有沒有用。反而你會覺得,有些信念是要帶著的,你覺得有些屬於自己回憶,陪伴自己成長的東西;可能是一些信仰,可能是一個神像,可能是一個十字架。」

所以那些準備帶走的物件,可能全不管用,例如啞鈴、麻雀牌,沒有重力下不知如何使用。但重點不在有沒有用,而是連繫着物件的記憶。

藝術家「一次心」的水墨作品《鏡》。     (YCW 攝)
藝術家「一次心」的水墨作品《鏡》。 (YCW 攝)
「一次心」認為,無論是怎樣的風景,總之抬頭望向天空的世界,總是美好,「其實都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宇宙」。      (YCW 攝)
「一次心」認為,無論是怎樣的風景,總之抬頭望向天空的世界,總是美好,「其實都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宇宙」。 (YCW 攝)

Mo 創作了一個題為《未來銀河鐵路》的裝置,是一個鐵路車廂。「有次開完會坐地鐵回家,車廂太擠,我只可以呆站。我住天水圍,由荃灣西站前往天水圍方向,有一段隧道是黑的。 那時我就想,如果下一站去了月球,也是挺開心的,我可以就這樣坐地鐵去了外星,又可以每日上班下班都坐地鐵來往地球和外星。」

Mo 本身在社交平台開設了《太空人太空事》繪畫日記,以太空人為角色。其筆下的太空人可以在香港或宇宙到處走到處飛,「有一點離地的感覺,給自己治癒一下。今次展覽也用了這個角色,將我的想法放在這裡,分享給其他人」。

「太空人」這個稱呼,在 80 年代香港上一代移民潮爆發期賦予了另一種意義,就是指妻子在外國坐移民監,自己要留在香港掙錢,以致「太座空了人」的家庭支柱。Mo 說自己是最近一次討論展覽期間才知道「太空人」有這個意思,從前覺得太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太空人可以在遙遠的地方觀看地球,「所有的東西都好像可以看開一點,放鬆一點」。Mo 希望透過展覽讓多些人認識這位太空人,讓大家在比較沉悶的香港日常生活裡面,增添一點離地的樂趣。

同場加映:精神科護士筆下會療癒的貓

眾多展品中,還有兩隻以塑膠彩繪畫的貓,一隻是「跌出宇宙」的貓,一隻是「搭時光機返回」的貓,作者是 Sita Yim。Sita 是精神科註冊護士,現職於醫院精神科復康組。她有時會在工作時間以外,抽空透過藝術作品協助病人。「我鍾意同病人一齊做一啲創作,可能簡單以一張 A4 紙,畫吓佢、搣爛佢、摺下佢、搓埋一嚿⋯重要嘅係之後大家嘅分享。」

Sita 解釋,很多時病人入院都被視作為一種懲罰,「表示你精神不佳,或者是行為不當,較難見到希望」。曾經有位患病小朋友,本身入住宿舍,但她不喜歡宿舍生活,與職員嗌交破壞公物,最終被送入院。醫院環境比較沉悶,她又想出院。於是 Sita 與小朋友一起畫了一道隨意門。

Sita 的塑膠彩作品      (YCW 攝)
Sita 的塑膠彩作品 (YCW 攝)

「我想係畀個機會佢去講多啲佢想做嘅嘢,同埋諗下更遠嘅希望。畀佢知道唔係局限於兩個選擇,可以望更遠嘅將來,從而畀一個機會佢數吓諗吓自己其實想要啲乜嘢。有時可能佢都冇諗過,只係覺得被壓迫被剝削冇選擇。透過呢個活動,佢可以有機會任意講甚至天馬行空,而喺講說話嘅同時,佢慢慢發現自己多啲自己想要嘅嘢。這就是希望,對未來有更好嘅期盼。呢個都幫佢喺生活帶來前進嘅動力。」

「做舒服的事勝於食止痛藥」

Sita 認為,有時人比較難用言語順序由頭到尾講出自己的情況。而藝術就是一種隱喻,「你可以自己決定去透露幾多畀人知,有時都係一種自我對話嘅方法,講畀自己聽」。她說她本着一種 Recovery 的概念,讓病人聚焦自己的優勢和意義,而非病情本身。「我相信做一樣自己舒服享受嘅事,勝於食一粒止痛藥。」

藝術可以感染別人,也可以療癒自己。護士工作壓力巨大,Sita 說:「護士壓力源於生命,工作嘅細節需要好謹慎,錯嘅唔係文件同文字,可能涉及生命,係冇 take 2。繪畫、手工藝都係一啲工具,最重要係將作品賦予意義和生命力。可以嘗試解釋佢、表達佢,事實上係畀機會自己去解釋去表達,從而讓自己有個抒發同了解自己更多嘅機會。」

「我放時間喺呢個地方,除咗睇到對病人嘅幫助,我諗本身都需要自己有呢一份熱愛。我與他們同時一起創作,我嘅作品同樣被解釋。至於我嘅隱喻,我要講幾多,都係在於我,但係我被自己了解,亦同時得到療癒。」

看過樗人、Mo 和 Sita 的作品和故事,你又可會嘗試了解自己多一點?

展覽宣傳海報     (受訪者提供)
展覽宣傳海報 (受訪者提供)

《下一站太空》聯合創作展

日期:2024年11月1-10日

時間:中午12時 - 晚上7時半

地點:荃灣海盛路3號TML廣場11樓B5室

網上登記,費用全免

展覽網頁:https://gospace.granddesignhk.com/

Timable:https://bit.ly/gospace2024

IG:https://www.instagram.com/dropmeoff.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