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不死|本港台灣相思老化去年移除3000棵 中大藝術系回收廢木雕刻作品延續生命|Yahoo

老樹不死|本港台灣相思老化去年移除3000棵 中大藝術系回收廢木雕刻作品延續生命|Yahoo

【Yahoo 新聞報道】台灣相思金黃花開,是中文大學校園的盛夏風景。然而遍佈中大以至全港的台灣相思大多垂垂老矣,陸續倒下。中大藝術系正舉行年度展覽,當中木雕作品的木材全部源自台灣相思,以赤麂、蝸牛等形態呈現,延續老樹的生命。該系講師朱卓慧指出,學生在創作過程與樹木對話,從中領會惜物之心。

中文大學的台灣相思,花期介乎3月至12月,在盛夏金黃花開。(胡秀英植物標本館照片)
中文大學的台灣相思,花期介乎3月至12月,在盛夏金黃花開。(胡秀英植物標本館照片)

文字:HT

攝影:wildchild

港府去年移除3000棵台灣相思

台灣相思是香港最常見的樹木,源於50、60年代港英政府廣泛種植,生長速度快而且耐旱,有助抓緊泥土鞏固斜坡、改善土質,這批台灣相思平均樹齡已屆50至60歲,陸續老化倒下。根據發展局向《Yahoo新聞》提供的數據,本港現時約有九萬棵台灣相思位處人流車流高地區,局方去年移除了約三千多棵有潛在風險的台灣相思,路政署指轄下的台灣相思移除後會回收部分木材,供應予政府部門和非牟利機構。

中大藝術系回收的木材大部份是台灣相思,需塗上防水漆或用蠟封住橫切面,避免水份被急速抽乾而產生裂縫
中大藝術系回收的木材大部份是台灣相思,需塗上防水漆或用蠟封住橫切面,避免水份被急速抽乾而產生裂縫
台灣相思主幹樹皮灰褐色,材質堅硬緻密,紋路獨特
台灣相思主幹樹皮灰褐色,材質堅硬緻密,紋路獨特

台灣相思「夠期」 惟木質硬不易雕

中文大學藝術系在新亞書院人文館有個雕刻工場,空間不算大,門外擺放著已切割的一段段樹幹,最粗的直徑近兩呎;工場外約60平方米草地供存放木材。過去三年負責收木的藝術系技術員鄭裕林表示,新鮮木材要抽乾水才能用於雕刻,所以眼前所見的都已經是一兩年前回收的樹木,甚至是2018年十號颱風「山竹」襲港時倒下的樹。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經矗立雕刻工場外一棵台灣相思,每日返工及放工都看見,約兩個月前卻突然倒塌,在一個凌晨攔腰倒在馬路上。他回收時斬開樹身,才見到裡面有非常多蟻、樹根龐大。

雕刻工場外的一棵台灣相思大約兩個月前倒塌。(中大藝術系提供)
雕刻工場外的一棵台灣相思大約兩個月前倒塌。(中大藝術系提供)
工人清理塌樹,被回收到中大藝術系
工人清理塌樹,被回收到中大藝術系

現時中大藝術系主要在中大校園及環保署的Y-Park回收木材,鄭裕林留意到近年回收到的大多是台灣相思。中大的台灣相思也是50、60年前種下的,已屆風燭殘年。他笑言:「次次塌的都係台灣相思,我都有同學校講,話幾時會塌其他樹,雖然咁講唔係咁好,但我想攞到其他樹多啲。」他日前知悉校園本部有棵樟樹倒下,已即時申請回收該樹。

在中大藝術系任職兼任講師的跨媒體藝術家(雕塑及繪畫)朱卓慧(左)與技術員鄭裕林,數年前是中大藝術系碩士班的同學
在中大藝術系任職兼任講師的跨媒體藝術家(雕塑及繪畫)朱卓慧(左)與技術員鄭裕林,數年前是中大藝術系碩士班的同學

藝術系舊生回校執教雕塑班 憶中大樹如老朋友

中大藝術系兼任講師朱卓慧指出,台灣相思較硬,適合簡約化或流線面塊較多的雕塑,較軟的木材如樟木、柚木,則能做得精巧細緻。每年雕塑班最多收15個學生,消化到的木材其實不多,只能盡用空間回收樹木。她本身是藝術系舊生,畢業後成為跨媒體藝術家,專注雕塑及繪畫,三年前回到該系教書,今年初接手任教雕塑課。

朱卓慧今年初接手任教雕塑課,擅出木雕及紙雕
朱卓慧今年初接手任教雕塑課,擅出木雕及紙雕

中大藝術系一直實踐廢木再用,十多年前已用回收而來的木材教雕塑。朱卓慧以前在中大讀書的日子,經常在雕刻工場出沒,累了就走到工場外眺望山坡與吐露港,「摸摸樹木看看吐露港,好似老朋友咁。」後來回到中大教書,看見山坡上的樹粗壯了,只是吐露港已經築起了一幢幢樓宇。最教她不捨的是山竹時倒下的數棵龍栢樹,就在藝術系樓下,是她學生時代的回憶,可幸仍有數棵生還。

台灣相思花開金黃色,有陣陣清香。遠看有如無數顆金黃色小絨球掛在枝條之上。
台灣相思花開金黃色,有陣陣清香。遠看有如無數顆金黃色小絨球掛在枝條之上。

朱形容,將樹木化作雕塑可說是延續樹木的生命,更個性化、藝術性地呈現樹木。將中大木材製作成雕刻,對她本人和學生都有特別意義,過程中往往用上超過一個學期,他們會不斷與樹木「傾偈」,見到木材蛀洞又會調整創作,可保留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希望自己惜物之心可以令學生有所感受,希望學生透過雕塑創作時都能思考樹木都有生命。」她樂見坊間越來越多年青人投身木材回收、手造傢私,相信珍惜樹木的意識正日趨普遍。

學生用木材呈現「生命」 雕出赤麂、蝸牛殻

正值學年告終,藝術系設作品展,包括多份木雕作品。其中一個策展以《牠者》為題,觸及人類與動物的共存關係。三年級學生譚詩茵認為木很特別:「斬咗落嚟,唔似人同動物腐爛,介乎於死與未死嘅狀態。」於是她想到用木呈現生命,憶起在大埔遇見赤麂(讀音:己)的奇異經歷,後來才得知這是香港唯一鹿科動物。於是她拼合了三件木材,雕刻赤麂躺在地上的姿態。腹部有一塊深色、突出的部分,她解釋那是台灣相思的木皮,刻意保留是因為「可能比喻為內臟、受到的傷害,或者純粹顏色的一部分。」

偶遇赤麂的畫面縈繞心頭,譚詩茵因而創作了這個作品《追尋精靈》
偶遇赤麂的畫面縈繞心頭,譚詩茵因而創作了這個作品《追尋精靈》

應屆畢業生秦清心則雕刻一個巨大的蝸牛殻,展場同時播放她背著蝸牛殻爬行的影片。她指「蝸居」象徵家庭予她的負擔與壓力,而蝸牛無法離開殻,吃力地爬行呈現了她對家的又愛又恨。蝸牛殻同樣用上台灣相思,沉重非常,她記得當時爸爸幫她拍攝說了一句話,令她深受觸動:「不如爸爸幫你揹,爸爸背脊啲肉比較多。」

秦清心用台灣相思雕刻一個巨大蝸牛殻,並背起重殻模彷蝸牛爬行,作品名為《蝸居》
秦清心用台灣相思雕刻一個巨大蝸牛殻,並背起重殻模彷蝸牛爬行,作品名為《蝸居》

【中大藝術系年度系展】

日期:2024年6月2日至6月26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逢星期四休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文物館展廳、新亞書院誠明館二、三樓,許氏文化館及錢穆圖書館

陳卓慧創作的《安全距離》,雙腳套上裝置後,人每向前行一步,木鴿子也會向前行一步,就像平日追鴿的她。
陳卓慧創作的《安全距離》,雙腳套上裝置後,人每向前行一步,木鴿子也會向前行一步,就像平日追鴿的她。
謝卓躒創作的《粉紅手榴彈》,用木雕出巨型手榴彈,是少有為作品上色的木雕
謝卓躒創作的《粉紅手榴彈》,用木雕出巨型手榴彈,是少有為作品上色的木雕
施鏌涵以勞孔的死亡為創作意念,以木材與鋼材創作《不要相信這木馬,特洛伊人!即使希臘人帶著禮物來,我也怕他們》
施鏌涵以勞孔的死亡為創作意念,以木材與鋼材創作《不要相信這木馬,特洛伊人!即使希臘人帶著禮物來,我也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