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香港記者系列】發掘港媒未關注角度 盼重返 2020 年前思考新聞方式
【Yahoo 新聞・離散香港記者系列報道】香港於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在一年間由第 80 位暴跌至 148 位,雖然候任特首李家超稱新聞自由「已經喺我哋嘅袋入面㗎喇」,但現實是有記者以行動表態,選擇離港成為離散一群,希望重拾從事新聞工作時免於恐懼的自由,並以離散記者身份,在海外繼續報道,紀錄身在香港的記者已經不能書寫的香港歷史。
家輝(化名)是前《蘋果日報》記者,在去年 11 月離港,「年中時見到再有同事被捕,唔知最終拉幾多人,嗰時亦覺得喺香港做記者條路已經完咗,如果想繼續做記者,唔值得留低。」他當時為盡快離開,選擇先到台灣落腳,希望再尋找機會申請移居其他國家。
雖然要離開香港這片土壤,但他當時已立志決定在海外仍要繼續做記者,「起碼想紀錄香港人喺海外嘅生活,寫流亡香港人嘅故事,去紀錄喺香港嘅記者已經不能書寫嘅香港歷史。」
自由身合作再經歷傳媒停運
初抵埗台灣,他即有機會以自由身記者身份,為其他香港傳媒採訪供稿,「當時覺得人在海外,仲喺香港出到報道,已經好滿足!」誰料如此合作關係轉眼已告終,「嗰間現時都摺埋(停運),感覺咩出路都冇晒,啲平台消失晒。」
他後來加入新成立的華文新聞平台,繼續撰寫包括海外港人關心的新聞和人物專訪等,同時也跟進香港新聞。如此模式,有點像他過去在報館的工作,雖未必是撰寫第一手新聞,但就能從已被香港傳媒報道的新聞中,找出值得跟進的角度,「可能人哋做得未夠好、未夠深入,就 highlight 番出嚟畀大家知。」
跟進疫情發掘港媒未關注角度
他舉例,在第五波疫情下,不少港人接受核酸檢測後,等待多天才會收到檢測結果,當時有不少官員的親人或司機、秘書確診,但這些官員中,有人最快可即日公布自己測試是陰性,「點解市民要等好多日?係咪有官民對待不公平情況?」家輝強調,無意批評香港的行家,「知道大家好努力,明白有困難,唔知係咪傳媒機構有其他考量啦」,而在新時代下,傳媒指出政府錯誤或被上綱上線,「大家一定會驚,最肯鬧政府嘅傳媒都冇晒,其他自然會擔心下一波會唔會針對自己,有報紙都加印段『免責聲明』,但大家要欣賞仲有記者繼續做。」
多得網絡世界,家輝說只靠電話已可聯繫不同訪問對象,更感謝他們就算知道是海外來電仍願意受訪,「覺得佢哋(受訪者)好勇敢。」另一方面,猶幸港府或公營機構仍會回覆查詢,故才能繼續撰寫報道。然而,他亦承認當中有限制,如缺乏現場感和親身經歷令報道失色,「疫情期間感覺最差,當時台灣好安全,自己完全感受唔到香港嘅慘況同恐慌,寫得自然唔夠貼地,只好搵香港朋友分享,但報道唔夠全面,覺得花好大力氣都唔會比自己喺香港寫得好。」
顧慮安全報道不敢具名撰寫
他現時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留意香港事,「好似唔知台灣發生咩事」;早上會由收聽香港的電台節目開始,又上網閱讀香港新聞,尋找可跟進的題材,撰寫的報道,讀者也多數是來自香港。
香港新聞自由今非昔比,家輝就直言在台灣很能感受那是個自由社會,例如在當地見到宣揚獨立的旗幟是生活之日常,「喺香港咪已經係禁忌,犯法囉。」但就算當地有著自由氛圍,他的記者工作仍要步步為營,有很多安全顧慮,要做足安全措施,「報道唔會敢出真名,亦感覺自己係離返回香港一日愈來愈遠。」他不諱言,家人曾在他離港時叮嚀「去到其他地方就唔好再搞咁嘅嘢」,「但自己心中知道,自己放唔低,知道係做緊有意義嘅事。」
他更道出另一個希望繼續為香港書寫新聞的原因:「你(自己)人在海外,但嗰班人(仍在香港的記者)仲敢繼續做,仲有勇氣面對挑戰喎,我都唔想放棄,只會更小心,盡量令自己身份保密,如果要處理再敏感題材,就再小心啲保障好自己。」
俄國緬甸記者也離鄉別井
其實在家輝眼中,新聞自由不過是「唔要自我審查」,更坦言自己目標不高,「做咗咁多年記者,搣唔甩個思考新聞方式,只係想返番去國安法前寫新聞嘅狀態,2020 年之前點寫新聞,家陣就點寫;喺海外就用番有自由嘅水平去諗新聞,無理由仲畀條紅線綁死。」而在海外不時要單打獨鬥,他說反令他沒有時間空間傷春悲秋,「但冇得一班人一齊做新聞就係唔開心。」
香港記者離開香港卻又繼續書寫香港,家輝說自己不可能從過去生活經歷及身份抽離,「自己專長就係寫香港嘢,脫離唔到,無可能喺海外寫當地本土事」,就算記者觸角及技巧猶在,如果不是香港,相信很好大機會考慮轉行。他又說,其實如俄羅斯及緬甸也有記者離鄉別井後,再書寫家鄉,反觀香港狀況已經較好,起碼港人使用網絡習慣更強,令離散記者透過網絡,可跟身在香港的大家拉近,「最少寫報道出嚟嘅效果仲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