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蘇拉|天文台掛八號風球有背後準則 一文了解風站「八中四」原則

HONG KONG, CHINA - AUGUST 25: A woman takes pictures of the storm as Hong Kong prepares for the arrival of the severe tropical storm Ma-On, which sustained winds of 63 miles (101 kilometers) per hour and disrupted Thursday businesses and air travel as it reached T8 signal in the morning in Hong Kong, China on August 25, 2022. (Photo by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資料圖片。 (Photo by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Yahoo 新聞報道】蘇拉襲港,天文台一度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全港市民往往最關心何時發八號信號,因為牽涉返工返學,以至經濟活動需否暫停,而天文台發八號信號的背後,既有實時數據,亦有預測因素影響決定,不過部分網民都表示未清楚相關準則。以往各位可能都有聽過測風站「八中四」說法,今次就同大家講解吓相關資料。

【測風站「八中四」準則背景】

在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當中,三號強風信號(三號風球),以及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八號風球)向來最受公眾注意,因為發出或取消三號信號和八號信號,都對各行各業、不少家庭的出行、工作等有顯著影響。天文台在 1970 年代起,主要是參考維多利亞港內的持續風速,以判斷是否需要發出三號以至八號信號。

但是事情到了 2000 年代發生變化:2006 年 8 月初,颱風派比安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後進入南海,香港天文台在 8 月 2 日 16:20 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派比安集結在香港以南約 370 公里,而派比安在 8 月 3 日下午 2 時左右最接近本港,在本港西南約 260 公里掠過。

派比安(0606)在二零零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四日的路徑圖
派比安(0606)在二零零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四日的路徑圖

參考當時數據,以每小時平均風速計,沙田、打鼓嶺 2 個氣象站最高分別錄得強風以下風速,流浮山、青衣、西貢、啟德 4 個氣象站最高分別錄得強風(41 - 62km/h)風速;赤鱲角最高錄得烈風(63 - 87km/h)風速;長洲最高錄得暴風(88 - 117km/h)風速。如果以十分鐘平均風速計,啟德風站一度錄得 65km/h,達烈風水平。

2006 年派比安影響本港時,其中 8 個風站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當時天文台未引入「八中四」原則。香港以外華文地區,派比安被稱為巴比侖。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維基百科截圖
2006 年派比安影響本港時,其中 8 個風站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當時天文台未引入「八中四」原則。香港以外華文地區,派比安被稱為巴比侖。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維基百科截圖
2006 年派比安影響本港時,其中 8 個風站錄得的最高 10 分鐘平均風速數據。當時天文台未引入「八中四」原則。香港以外華文地區,派比安被稱為巴比侖。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維基百科截圖
2006 年派比安影響本港時,其中 8 個風站錄得的最高 10 分鐘平均風速數據。當時天文台未引入「八中四」原則。香港以外華文地區,派比安被稱為巴比侖。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維基百科截圖

派比安距港較遠,但是本港多處都有狂風大雨,尖沙咀天星碼頭一名女子被垃圾桶「K.O.」亦成為「經典」。不過,天文台始終未因為派比安發出八號信號,引起市民強烈不滿,質疑天文台發出八號訊號的標準。地下天文台長方志剛當時向報章表示,以維港風速數據決定是否發八號訊號是不合時宜,需要檢討。時任台長林超英當時就表示,年底會檢討是否需要修訂發出信號的標準;但他同時指出,擔心隨便改標準,市民未必及時適應,又指就算給其他人做台長,都會作出相同決定,不會發八號訊號。

【2007 年引入「八中四」準則】

最後,天文台如期在 2006 年底就對天文台就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討,並就三號及八號信號的發出準則作出修訂。2007 年起,天文台在考慮發出三號和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會參考由 8 個涵蓋全港並接近海平面的參考測風站組成的網絡所錄得的風力資料。天文台指:「當參考網絡中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有關的風速限值,且風勢可能持續時,則會發出 3 號或 8 號信號。」

2007 年制訂時的 8 個測風站,分別位於打鼓嶺、濕地公園、西貢、青衣、沙田、啟德、赤鱲角、以及長洲。2013 年,天文台作出修訂,將流浮山站取代了「濕地公園站」。至於市民經常在風暴消息當中見到的大老山、橫瀾島、青洲等高地或港外測風站,就不屬於「八站」。

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參考測風站網絡。2013 年,流浮山站取代鄰近的濕地公園站,作為八站之一。
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參考測風站網絡。2013 年,流浮山站取代鄰近的濕地公園站,作為八站之一。

【準則實際應用情況】

雖然天文台的定義提及,「八中四」就會掛八號風球,不過根據歷史數據及「地下天文台」整理資料,在 2007 年引入新準則至 2022 年強烈熱帶風暴馬鞍襲港,「八中一」、「八中二」就掛八號風球的例子不在少數,「八中四」熱帶氣旋已為本港帶來頗強風力;例如 2009 年的颱風巨爵就屬於「八中四」,八站最高 60 分鐘風速平均值,達到 60.3km/h,排第六;至於本世紀 3 個十號波,2012 年的韋森特、2017 年的天鴿、以及 2018 年的山竹,前兩者是「八中五」,後者是「八中六」,而 3 個熱帶氣旋的八站最高 60 分鐘風速平均值,分別為 67.9km/h,69.4km/h,以及 88.6km/h。

由此可見,「八中四」準則並非天文台發出三號和八號信號的「硬指標」。更常出現的實際情況是,本港境內最靠近南海的「八站」,即長洲風站只要錄得持續烈風,已經足以成為天文台考慮發出八號信號的其中一個因素。

資料整理及圖片:地下天文台
資料整理及圖片:地下天文台

【如何獲得氣象站風速資訊】

天文台網站的分區天氣分頁,一項名為「香港各區十分鐘平均風速的變化」的天氣資料,涵蓋全港近 30 個測風站實時數據,可以讓公眾了解本港各區的十分鐘平均風速。資料已經詳細列明各個氣象站和風速表的高度,風速資料每 10 分鐘更新一次。

圖:天文台網站截圖
圖:天文台網站截圖

至於天文台在發出三號或以上信號時,在每小時 45 分更新,熱帶氣旋警告「最新風暴消息」當中,都會不定期披露個別風站的最高持續風速和最高陣風數據;較常見引述的風站數據,包括長洲、大老山、昂坪、橫瀾島,以及青洲等。

天文台在發出三號或以上信號時,會在每小時 45 分更新的最新風暴消息中,不定期披露個別風站最高持續風速及最高陣風數據。本圖數據僅作例子參考。
天文台在發出三號或以上信號時,會在每小時 45 分更新的最新風暴消息中,不定期披露個別風站最高持續風速及最高陣風數據。本圖數據僅作例子參考。

另外,部分民間氣象網站,例如「地下天文台」亦會報告十分鐘風速、十分鐘陣風、一小時平均風力,以及一小時陣風等實時數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