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孖記腐乳」樣本蠟樣芽孢桿菌超標 高溫加熱無法消除毒素 嚴重可影響中樞神經

市民無法通過肉眼辨別食物是否被蠟樣芽孢桿菌感染。
市民無法通過肉眼辨別食物是否被蠟樣芽孢桿菌感染。

「廖孖記」腐乳早前被食安中心抽驗,發現含過量「蠟樣芽孢桿菌」,第二次檢測結果更每克含130萬個蠟樣芽孢桿菌,超標 12 倍。有傳染病專科醫生警告,「蠟樣芽孢桿菌」容易在水、食物中找到,例如蔬菜根部、奶類製品、米飯等,如果已帶有這種桿菌的食物不徹底煮熟,桿菌會䆁出有毒孢子令人中毒。煮熟食物若放置室溫環境一段時間,亦可能令孢子「有機可乘」。

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接受《Yahoo 健康》訪問時表示,蠟樣芽孢桿菌屬於非常粗生的細菌,不需要氧氣或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下仍可以生存,甚至即使在高溫的環境也不易死亡。他指,這種桿菌在適當的室溫下,可以䆁出有毒孢子令人中毒,因此並不是將食物加熱便安全,而是要將食物在高溫下烹煮一段時間,才有機會殺滅桿菌。

曾醫生指,市民無法通過肉眼辨別食物是否被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因此食物的外觀不會有變質的情況,其毒素更可以抵受攝氏 126 度長達 90 分鐘,若食物中有毒素,即使將食物高溫加熱,亦無法完全消除毒素。

另外,硏究亦顯示,蠟樣芽孢桿菌的孢子可在攝氏 4 度的低溫環境下存活,因此奶類食品如芝士、乳酪等,一般應該保存在雪櫃內,確保食物保持在攝氏 4 度或以下的環境,才有效抑制蠟樣芽孢桿菌孢子的萌發和生長。

市面廖孖記腐乳被搶購一空。
「廖孖記」腐乳發現「蠟樣芽孢桿菌」超標 12 倍。

蠟樣芽孢桿菌引致中毒徵狀有以下兩種:

  • 嘔吐型-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患者通常在半小時至 6 小時內出現噁心和嘔吐等症狀,這種中毒常與米飯、馬鈴薯等高澱粉類食品有關;

  • 腹瀉型-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患者通常在 6 至 16 小時內出現腹瀉、腹痛和腹部痙攣等症狀,有時伴有噁心,但嘔吐並不常見,這種中毒常與肉類、奶類、蔬菜和魚類等多種食物有關。

孢子的毒素可能影響心肌及導致心律不整,嚴重時更會影響中樞神經,治療方法是處方抗生素,殺滅桿菌和孢子。曾醫生建議,市民處理食物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 如非即時進食,應把食物貯存於安全溫度

  2. 避免將易壞的預先包裝食物放在室溫下過久

  3. 孕婦及免疫力較弱的人士,應避免進食未經徹底加熱的剩飯、剩麵等食品

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
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