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三隧收費不均惹議 變相鼓勵搭白牌車 議員冀統一收費

【on.cc東網專訊】本港交通運輸繁忙,不少隧道供不應求。立法會的法案委員會審議三隧分流的修例工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指,局方計劃在8月優先實行「633方案」,即是私家車在西隧收費為60港元,紅隧與東隧則統一收取30港元,認為此方案較溫和。林又指,西隧與紅隧的收費差距,將由55港元減至至30港元,認為對分流有好處。但有議員則認為,三隧應統一收費,可讓司機根據實際交通情況而使用某一條隧道。

航運交通界的議員易志明指,小巴業界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面,非繁忙時間的私家車收費只需20港元,惟的士需收取25港元,間接鼓勵市民乘坐「白牌車」;小巴業界亦不滿的士收費只需25港元,而小巴卻要收取50港元。運輸署署長羅淑佩認為,紅隧收費經已39年無調整,現時輕型貨車三隧平均收費只是46港元,而小巴和非專營巴士的平均收費則逾90港元,建議商用車統一收取50港元,有助減少經濟壓力。她補充,本地的物流業主要集中在西部,惟現時西隧收費極昂貴,令商用車不會優先選擇西隧,在日後商用車統一收取50港元後,則可節省燃油費、隧道費和時間。

議員梁子穎表示,三隧應統一收費,現時已有各種應用程式,給予司機了解隧道交通情況,統一收費有助給予車主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隧道。林世雄就指,繁忙時間的車流已超過3條隧道的總容量,並無空間統一收費,新界西北有300萬人口,若將西隧收費訂得太低,將完全不能應對車流。

議員楊永杰指,羅淑佩早前解說「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時,曾表示市民可以早些上班,晚點才回家,有助享用較低隧道收費,惟不少居民指泊車開支比隧道收費仍要貴,批評當局思維不貼地。羅則表示,會苦口婆心向市民傳遞訊息,因為使用私家車的成本不低,署方會改善公共交通網路,令市民可轉用更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她指,港府希望在繁忙時間,收取較多的隧道費,旨在應付已超出負載力的車流量,希望可減低大眾使用私家車過海的意慾。

議員梁毓偉質疑新措施在過海的時候真正可減少多少時間,而非車龍的減少量。羅淑佩指,明白實際數字對市民更有參考價值,惟不同出發地及目的地有無數路線,難以精確估算。她以紅隧為例,加士居道天橋車龍可縮短1至1.5公里,東隧入口則約減少0.5公里。

另一議員陳學鋒認為,是次只調整隧道收費,但塞車問題不只此原因,當局未提及其他包括公共交通服務配套和改善路口的樽頸位等。羅補充,當局希望多做泊車轉乘,減少過海的私家車。另外是改善巴士服務,包括早上座位是否充足,若車主泊好車轉乘巴士惟無座位要站立,他們不一定會選擇。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