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電子產品影響兒童專注力、執行力!如何擺脫電子奶嘴?

育兒丨電子產品影響兒童專注力、執行力!如何擺脫電子奶嘴?
育兒丨電子產品影響兒童專注力、執行力!如何擺脫電子奶嘴?

不少家長為安撫孩子或加強孩子學習,日常會用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作為工具,久而久之令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變成「電子奶嘴」,影響幼兒發展。一旦養成習慣,要戒癮就需要大量心力。資深註冊社工、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施倩俐(Akina)分享擺脫電子奶嘴的方法及使用電子產品的貼士。

Akina認為,很多家長一開始讓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是出於好的動機,例如想小朋友盡早學習;亦有時候,家長想有自己「me time」,所以比電子產品小朋友自己玩,並非家長「想偷懶」,而是他們可能要去處理工作和家務,唯有用電子產品去安撫孩子,分散小朋友注意力。再者,基層家庭的環境空間太小,家長想和小朋友在家玩耍也有難度,又無辦法經常帶小朋友出街,於是留在家中時,電子產品就是最輕易消磨時間的方法。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不少家長為安撫孩子或加強孩子學習,日常會用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作為工具。

電子產品影響幼兒腦部發展

近年已有很多醫學研究證實,不當使用電子產品對兒童成長及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據一份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Pediatrics》的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訪問,發現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對其大腦的發展影響越大——每使用電子產品多1小時,專注力、執行能力等評分會持續降低,主要原因是其大腦的白質(white matter)發育水平會較一般小朋友偏低,這個物質對發展語言、讀寫及認知學習能力有直接關係。此外,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於2017年發表過一份追蹤性研究及全港性大型調查,發現幼童在5歲時看電視及打機時間越多,9歲時就有更大機會出現過重及行為問題(包括情緒問題及過度活躍症等),學業成績亦會較差。港大調查又發現,小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風險有直接的關係。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JAMA Pediatrics》研究顯示,幼兒每使用電子產品多1小時,專注力、執行能力等評分會持續降低。

Akina表示,她親身接觸的個案中有小朋友出現語言表達及社交的問題,其中一位是幼稚園生,每次都會用3種語言說出物件的名稱,但卻不能以句子表達意思。原來,該名小朋友的媽媽平日會提供很多電子學習產品給孩子使用,例如單詞學習軟件,卻很少外出到公園等地方和其他小朋友玩,導致小朋友的社交對話互動不足。於是Akina就教媽媽慢慢轉變,減少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多一點自由時間去玩及同家長互動對話,情況就慢慢有改善,「因為電子產品的所謂互動,其實是小朋友要答啱答案,產品才會有回應給予,並非向的互動。理想的親子互動是,家長對小朋友說話,小朋友會因應內容作出反應,然後家長又因應小朋友的說話再給予反應,這樣才是互動。」

2歲以下幼兒 不接觸電子產品

兒童6歲前是腦部發育的黃金時間,因此Akina建議,2歲以下幼兒不應使用電子產品,至於2至6歲的兒童,可以在家長陪同下使用,但每天不多於20至30分鐘,玩完電子產品要休息,之後做其他事情,使用電子產品應該只能佔日常生活好少的部份。

親子互動代替電子產品

如果家長想讓小朋友學習,可將影片拆成段落,例如1小時的影片每日只播15分鐘,播完後和小朋友討論內容,估計事態發展,然後期待明天繼續看下去。家長亦要避免在睡前1小時讓小朋友玩電子產品,已經有研究證實電子屏幕的刺激會影響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打亂睡眠規律,小朋友會發夢或失眠,整個生活作息受影響。

另外,參照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下的幼兒需要大量親子互動,應盡量避免接觸電子產品,若是透過電子產品學習,則必須由家長陪同及指導下有限度使用,而且要使用有互動及具教育性的內容。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參照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下的幼兒需要大量親子互動。

戒除電子奶嘴時要提出替代方案

壞習慣一旦養成,要改變時一定會遇到困難。如果小朋友「扭計」要玩電子產品,家長要有心理準備當你拒絕小朋友的要求時,他會大吵大鬧。Akina提醒家長,一定要揀適當場合去開始,例如在家,較容易成功。相反,如果在外面公眾場合嘗試的話,當小朋友鬧情緒時,為免影響別人或引來別人的關注,父母會難堅持,失敗機會便較大。

第一步:

家長要對小朋友作出預告,明確告訴將會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及於何時開始,再於使用時間完結前再預告一次。Akina解釋,沒收電子產品的時候小朋友「一定會嘈」,家長可在預定時間外加1-2分鐘緩衝時間,讓小朋友可以完成他正在看的短片及遊戲,冷靜地停止使用。

第二步:

實行時,當小朋友感到不滿,家長要按捺脾氣,及理解小朋友不能一時三刻戒掉壞習慣,並會不斷「扭計」。有耐性、不發惡之餘,家長也要立場堅定,跟小朋友解釋原因;如果小朋友仍繼續吵鬧,則只需執行便可。

第三步:

爸爸媽媽可以安撫小朋友的情緒,嘗試告訴孩子明白他會有情緒、不開心,容許他以合適的方法發洩情緒,只要不傷害自己或別人就可以,同時告訴他可以做什麼替代的玩意,表達方式不只是「你唔可以玩電子產品」,而是告訴他可以玩或做什麼其他東西。

書本、親子遊戲、運動都是適合的替代品

家長要轉移小朋友注意力或避免吵鬧時,可以考慮替代品如圖書、公仔及填色畫冊等,重點是家長陪著小朋友去玩。家長要習慣帶不同道具,不要每次都拿手機出來安撫小朋友。例如,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圖書館,讓小朋友去選擇他自己喜歡的書;安排小朋友去社區中心或學校參加活動也是好選擇,家長身體力行最重要。

Akina鼓勵家長幫小朋友建立運動的興趣,例如各類的球類,小朋友去球場打波既健康及不用花錢,親子一起打波又開心,關鍵是家長能夠身體力行,願意跟孩子一起動,一起改變生活習慣,孩子就能減少玩電子產品。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家長要轉移小朋友注意力或避免吵鬧時,可以考慮圖書、公仔及填色畫冊等替代品。

讓電子產品成為安撫孩子的必殺技

Akina提醒家長,在幫助小朋友減少使用電子產品一事上,不需要一刀切,不用完全禁止使用電子產品,因為這樣的要求並不現實,「有些情況真的需要用電子產品,我覺得無壞,只是不要令這件事成為習慣,變成每日都用電子產品來消磨時間」,例如要坐長途飛機,所有其他可以玩的東西都試過,仍無法安撫小朋友,而電子產品可以令他冷靜下來的話,就不妨當成緊急關頭的「必殺技」來使用。她補充,「不需要視電子產品為惡魔,覺得讓小朋友用電子產品就會影響到他的腦部發展,不要去到另一個極端」。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Akina也補充,在幫助小朋友減少使用電子產品一事上,不一定要一刀切。

對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的時間,Akina也有貼士與家長分享,她表示,電子產品必須由家長保管,不能讓手提電話或其他電子產品由小朋友擁有,「成年人都控制唔到,唔好話小朋友」,如果家長不在家而讓小朋友自己取得電子產品,他不可能會主動停止不再玩,其他照顧者如工人姐姐也不一定能代替家長去控制玩的時間。Akina稱,有些電腦或遊戲機可由家長設立使用時限及監察小朋友的使用時間,家長可以善用。另一個方法則是家長在家才會提供電子產品予小朋友用,其他時間就收起。她又分享親身經驗︰「我的工人姐姐無法在時限到時停止兒子使用平板電腦,於是請我不要把密碼告訴她,如此,即使兒子「扭計」想用,工人姐姐都沒有密碼解鎖,必須待我回家後才可解密使用!」。Akina為兒子準備的解悶方法,便是去圖書館借他喜歡的飛機書籍,她笑稱,人失去了電子產品之後就會找回初心,就像兒子會記得自己「原來好鐘意飛機」。

教導孩子,由親子關係做起。坊間有社福機構提供支援服務,例如女青的「女青賽馬會『親』平氣和計劃」,安排一系列有趣的親子活動、家長工作坊及親子輔導,協助親子改善關係、化解衝突和提升處理親子間意見分歧的技巧,對象為小三至小六的家庭,費用全免。

手機成癮解決方法-小朋友-玩電話-電子奶嘴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施倩俐姑娘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