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小朋友講大話出自焦慮 心理學家一招改造「大話精」

小朋友講大話-講大話原因-說謊-糾正說謊-誠實
育兒丨小朋友講大話出自焦慮心理 心理學家一招改造「大話精」

如何教導孩子誠實,是每位家長必須面對管教的挑戰。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和隱瞞?如何處理孩子長久以來的習慣?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處理小朋友說謊的情況,我們找來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為家長提供意見。

孩子因焦慮而說謊

李偉堂博士不時也會遇到小朋友講大話的個案,而他發現孩子說謊的行為往往源自焦慮感。一般而言,小朋友會為了逃避不好的後果而說謊。即使家長可能並沒有懲罰小朋友的意圖,或者做錯事的後果並不嚴重,但由於小朋友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做錯事或許會讓家長不高興,因而被爸爸媽媽責備,或者是被糾正,內心會逐漸產生挫敗感,造成用謊話來隱瞞事情的習慣。

不過情況也有例外,李偉堂博士補充,三歲以下的幼童專注力較低,有時候會忘記自己所做過的事情,當他們否認自己曾做過的事,不一定是有意撒謊,但卻會引起家長誤解。

育兒丨小朋友講大話出自焦慮心理 心理學家一招改造「大話精」
李偉堂博士認為,孩子說謊的行為往往源自焦慮感。

寬容、直接溝通 讓孩子更易坦誠

讓孩子養成誠實的品格,是德育的重要一環。李偉堂博士建議家長在處理孩子說謊時,首先要體諒他們的焦慮感,也可以考慮將「講大話」的行為擱在一邊,直接與孩子討論引起問題的事情。李偉堂博士舉例:「當家長知道孩子做出一些行為但不願承認,例如沒有完成作業。爸爸媽媽可以直接跟孩子討論要怎樣解決,而不要問孩子是否未做作業,因為這會增加孩子說謊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了解到在坦誠表達後,爸爸媽媽並不一定會責備他們,因而在之後犯錯時更勇於坦白,從而建立起誠實的品格。

小朋友講大話-講大話原因-說謊-糾正說謊-誠實
孩子了解到在坦誠表達後,爸爸媽媽並不一定會責備他們,因而在之後犯錯時更勇於坦白。

社交場合善意謊言VS講大話

善意的謊言與刻意的隱瞞只是一線之差。李偉堂博士認為,幼兒生活經驗尚淺,仍未建立完整的道德的判斷力,因此家長要盡可能教導小朋友誠實,做錯事情勇敢面對。同時,孩子在父母身上或是日常社交,會自然學會運用善意謊言維持關係。

當好友相約到公園玩,父母想要拒絕而不想太直接,有時會以「在家溫習」為由推搪;有成人給予零食,但不合孩子口味,父母會教導孩子有禮地道謝而非拒絕。在這些場合中,爸爸媽媽也在不知不覺間向孩子傳授了社交技巧。然而,在幼兒階段,孩子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分辨是非,因此他們仍需要家長的輔助和指導。

講大話已成習慣 建立同伴關係扭轉局面

從一開始培養出孩子的誠實性格,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孩子已養成「講大話」的習慣,爸爸媽媽可以怎樣糾正?李偉堂博士建議家長,一來要放下與孩子「鬥智」的相處模式,否則只會讓孩子努力想出更多籍口和更逼真的謊言。習慣說謊的孩子,長年累月習慣與父母「鬥智」,一旦遇到問題便會構思好一套說法,甚至會連自己也會對這些構想深信不移,因此,糾纏在謊言的真假無助於解決行為問題。

李偉堂博士建議,家長想改變相處模式,改善孩子的說謊行為,可以嘗試抓住一次孩子說謊的機會,與孩子認真地表達。假如孩子藏起成績表,父母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要改變往常的做法,不想再事事向你盤問。我們已經知道你藏起了成績表,在追究原因前,倒不如討論要如何好好改善成績退步。」孩子聽到這樣的說話,會感覺到家長與自己是友伴。雖然孩子的思維不會一下子迅速改變,仍會習慣找籍口,但父母可以先忍耐,引導孩子不再執著於原因而找出解決辦法。在與孩子合力想出解決辦法的過程中,親子間一起商量,可以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和自己是拍檔關係。

待事件解決後,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家長可以再嘗試了解事情的起因,教導孩子避免犯下同一錯誤,但仍要對孩子剛才的說謊行為保持寬容,才能漸漸將對立的親子關係改變成同伴關係。

孩子將幻想的情景當真

在改變相處模式的過程中,對說謊的行為保持寬容,除了避免墮入與孩子「鬥智」的糾纏外,還因為8-10歲孩子的一個特質。李偉堂博士補充:「在8至10歲這個階段常見,小朋友會將腦海內的不斷重複的幻想和現實相扣,最後牢牢記住將另一版本的『現實』。」所以父母拆穿謊話,不一定能達到教訓孩子的效果,反而會令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
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