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興趣班真的令孩子有興趣嗎?令人身不由己、金雕玉砌的興趣班

育兒丨興趣班真的令孩子有興趣嗎?令人身不由己、金雕玉砌的興趣班
育兒丨興趣班真的令孩子有興趣嗎?令人身不由己、金雕玉砌的興趣班

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少年都有一技旁身,演奏樂器如彈鋼琴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最近剛好跟一位年青人聊天,他說到從小就學鋼琴,但越學越討厭,直到考級失敗後終於憤然中斷所有鋼琴課。有趣的是,長大後的他卻自費學起結他來,樂此不疲,每次望著老家那座價值不菲的鋼琴,都覺得不勝唏噓。筆者相信,這位年青人的父母大概更感無奈,投資了一大筆金錢在孩子的「興趣」上,換來的卻是孩子對此的厭惡,實在無言。

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少年都有一技旁身,演奏樂器如彈鋼琴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不少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少年都有一技旁身,演奏樂器如彈鋼琴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花費昂貴的興趣班 為何大家仍趨之若鶩?

教養孩子所費甚鉅,其中一環就是那種類繁多的興趣班——動輒數千元、甚至過萬元的學費可謂比比皆是。然而,這些支出是否值得?是否需要如此大量的金錢才能達到背後目的?香港教育大學曾就「興趣班」這課題邀請幼兒家長進行訪談式研究(註),受訪家長表示,讓孩子參加興趣班主要出於家長意願,其原因包括培養孩子興趣、加強學科等不同能力。另外,家長認為參加興趣班後為孩子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增加學習動機、提升自信心、加強社交能力、增長知識等,但同時亦會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包括增加幼兒壓力、影響作息時間,甚至出現對抗行為。既然興趣班並非一面倒向好,為何仍大行其道?似乎,這並非個人選擇這麼簡單。

筆者認為,部分家長積極讓孩子參加興趣班,某程度上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不少家長為了育兒取經,都會選擇加入甚至組織社交媒體的「爸爸媽媽group」。當在這些群組上看到其他家長帶著孩子參加這個班、報名那個課,如此「善用時間」,或多或少都會形成一種壓力,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況且,這個多變的知識型社會對人材的要求越來越高,若不及早讓孩子多學一點技能和知識,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就難以「向上流動」了。不知道這些加了引號的用字,是否你們常常聽到的?若再說白一點,若這些興趣班能幫助孩子進入「名校」,何不試試看?「現在辛苦一點,未來就多一點保障。」就是這些充滿推力的用字,令家長充滿焦慮,生怕孩子落後於人。這亦難怪每次與家長們談到興趣班,往往都感受到他們透露著身不由己的疲累和無奈。

不少家長擔心子女「跟不上」別人,因此積極讓孩子參加興趣班。
不少家長擔心子女「跟不上」別人,因此積極讓孩子參加興趣班。

「興趣」淪為口號 競爭力才是真正目的

筆者曾看過街上一則廣告,上面寫著:「鋼琴不計分,轉學長笛吧!」相信不用多作解釋,讀者也能明白當中的宣傳意味。何謂「興趣班」?顧名思義,理應是要培育孩子的「興趣」。然而,現今社會的興趣班卻好像充滿著目的性,要可以計分入名校、要學會不同技能、要提升學習效能、要為了將來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光是聽著這些言詞已經很累人了,本應是主角的「興趣」,是否早已蕩然無存?

或許,比起用千金堆砌的興趣班,孩子更渴望和需要的,是身邊有最重視、最親愛的爸爸媽媽陪伴著,也許是漫無目的地在商場閒逛、也許是在公園跑跑跳跳、也許在家中無所事事……提升競爭力的技能對孩子來說或許需要,卻遠不及父母愛的陪伴重要。畢竟,若參與大量興趣班,親子相處時間就會變少;再者,未來世界會變得如何、需要甚麼知識技能,我們都難以預料;反觀,父母的愛能讓孩子的心靈因此變得強壯,讓孩子在面對未來一切未知的挑戰時能迎難而上、乘風破浪,因為孩子會知道,父母是他的最強後盾。

未來世界會變得如何、需要甚麼知識技能,我們都難以預料。
未來世界會變得如何、需要甚麼知識技能,我們都難以預料。

這麼說,筆者是否反對家長為子女報讀興趣班?非也。因為興趣班的好壞並沒有一刀切的答案,每個家庭的孩子亦有其獨特性。提出以上觀點是希望我們一同反思,讓孩子參加的興趣班,到底是社會風氣的需求,還是孩子的真正興趣?家長可檢視興趣班有否為關係帶來張力,從而作出決定。在前線服務中,我們常有機會接觸不少家長,我們體會到在現今社會中,有時候家長甚至比孩子更累。面對著未知的將來、面對著朋輩的壓力、面對著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想對盡心盡力的家長說一句:你已經很努力、足夠好了。這個周末,不如和孩子一同休息一下?

註: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報告:不同持份者對幼兒參加興趣班的看法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文章由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工姚紹樑提供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