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重建|清朝工藝傳20載 歲雄胎毛筆店隱身車房地帶 重建下需另覓新址傳承文化

土瓜灣忠信街與明倫街車房雲集,「歲雄胎毛筆」隱身在車房地帶接近20載,傳承清朝宮廷胎毛筆工藝。面對土瓜灣即將重建,店鋪主理人張振宇要另覓新址,繼續弘揚這個傳統文化。(HLKP 攝)

【Yahoo 新聞報道】土瓜灣忠信街與明倫街車房雲集,街頭巷尾牆身卻遍佈「歲雄胎毛筆」的小小宣傳蓋章。這間胎毛筆店隱身在車房地帶接近20載,新手父母要「捐窿捐罅」才找到該店主理人張振宇。張師傅在此製作了過萬支胎毛筆,為新生兒送上祝福;其父更於同街開設民間「香港毛筆博物館」,宣揚毛筆文化。不過,市建局於去年10月公佈土瓜灣兩個重建計劃,「歲雄」和博物館終須要搬。張振宇讚土瓜灣街坊充滿人情味,但坦言屢受停電、漏水等問題困擾,認為「重建係遲早嘅事」。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HLKP

胎毛筆是中國傳統手藝,以初生嬰兒第一次剪下來的頭髮製成,古代亦有「狀元筆」之稱,可放在小朋友的文昌位增加讀書緣。張師傅出身胎毛筆世家,曾太祖母張楊氏於清朝道光17年就在宮廷為皇帝製筆。張17歲起替父親張虹霓做幫工,為嬰兒剪髮。

【新聞專輯】土瓜灣重建

市建局於去年10月公佈土瓜灣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明倫街/馬頭角道,以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
市建局於去年10月公佈土瓜灣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明倫街/馬頭角道,以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
位於明倫街的「歲雄胎毛筆」亦是重建範圍內。
位於明倫街的「歲雄胎毛筆」亦是重建範圍內。
「歲雄胎毛筆」於2005年起落戶土瓜灣明倫街。
「歲雄胎毛筆」於2005年起落戶土瓜灣明倫街。

區內宣揚毛筆文化

父親早於1986年開設「歲雄胎毛筆」,於2005年起落戶土瓜灣。張2015年接手打理「歲雄」,成為張楊氏製筆法的第六代傳人。同年張父於明倫街另一舖位開設「香港毛筆博物館」,館內收藏多種珍貴展品,如清朝時期的佩筆、皇帝用的琉璃筆和瓷筆、剃髮令的產物辮子筆;亦有使用珍貴動物毛髮製作而成的毛筆,飛鼠毛、孔雀毛、馬匹追風毛,以及用鯨魚牙、鷹爪、羊角等做成的筆桿,宣揚毛筆文化。

張師傅堅持提供正宗的胎毛筆服務,涉38個工序,每對筆製作需時至少三個月。他先根據小朋友的八字摘吉日,進行「皇室理髮儀式」,「當佢(小朋友)皇帝仔、小公主一樣,剪髮前掛黃布,就係黃袍加身或者鳳袍加身,紅布就代表吉利,希望將來大紫大紅」。採髮後經過浸石灰粉等工序製成筆頭;又根據嬰兒的「喜神」、「用神」五行屬性選擇多達13種相應木材製筆桿。

「歲雄胎毛筆」現由第六代傳人、本地胎毛筆師張振宇主理。
「歲雄胎毛筆」現由第六代傳人、本地胎毛筆師張振宇主理。
張師傅指,胎毛筆多以一對製造,並以嬰兒的「喜神」、「用神」五行屬性選擇相應木材。
張師傅指,胎毛筆多以一對製造,並以嬰兒的「喜神」、「用神」五行屬性選擇相應木材。
胎毛筆會刻有幼兒的姓名,以及用名字來構思的一對祝福對聯。
胎毛筆會刻有幼兒的姓名,以及用名字來構思的一對祝福對聯。
張師傅在替小朋友採髮前,會準備紅布、黃布各一,以取「黃袍加身」、「大紫大紅」之意。
張師傅在替小朋友採髮前,會準備紅布、黃布各一,以取「黃袍加身」、「大紫大紅」之意。
張師傅採髮後,需以人手將髮鋒髮尾調回同一方向,浸石灰粉脫脂。
張師傅採髮後,需以人手將髮鋒髮尾調回同一方向,浸石灰粉脫脂。
脫脂後,張師傅以牛骨梳梳走不同長度的頭髮。
脫脂後,張師傅以牛骨梳梳走不同長度的頭髮。
張師傅以「拉板」拉直頭髮。
張師傅以「拉板」拉直頭髮。
拉板後,張師傅再將頭髮尾端口剪齊。
拉板後,張師傅再將頭髮尾端口剪齊。
筆桿做法亦同樣講究,張師傅需根據嬰兒的「喜神」、「用神」五行屬性選擇相應木材,選擇多達13種。
筆桿做法亦同樣講究,張師傅需根據嬰兒的「喜神」、「用神」五行屬性選擇相應木材,選擇多達13種。

人情味濃 街坊帶路

多年以來,張師傅在明倫街這個小角落埋首製作逾萬支胎毛筆,同時經歷該區轉變,「當初揀呢度係因為老竇話風水好,因為近海,但起咗翔龍灣就真係無咁好,擋住咗」。他形容土瓜灣人情味濃,「街坊嘅話,車房比較友善,見到大肚嘅媽媽、抱住BB都知係搵我,會教佢點行過嚟呢度」。

雖受土瓜灣重建影響而要搬舖,但張師傅對重建並不抗拒。「歲雄」樓上為民居,整幢大廈樓齡逾60年,設備殘舊,「當初接手間舖都用咗幾萬蚊去大執」,惟現時仍經常跳掣停電,令他製筆及居民生活造成不便,「試過每日傍晚5、6點就會跳掣,跳咗足足一個月」。「歲雄」店外亦水跡滿佈,店舖燈牌更因漏水問題而失靈。張認為,重建屬「遲早嘅事」,現正尋覓商場或工廈舖位,能否在原區延續胎毛筆文化,仍屬未知之數。

在土瓜灣忠信街一帶的牆身,有不少「歲雄胎毛筆」的印章以作宣傳。(H.H攝)
在土瓜灣忠信街一帶的牆身,有不少「歲雄胎毛筆」的印章以作宣傳。(H.H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