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兩成中學生曾受網絡欺凌 當中四成萌死念 機構促加強認知 遇事即求助

頭版
頭版

中學生在疫情下已習慣使用網絡,近年的網絡欺凌個案亦隨之而上升。有機構年初調查發現,近兩成受訪者曾經遭受網絡欺凌,當中四成更一度產生自殺念頭,又指近半青少年對網絡欺凌認識不足。機構認為,學生若受欺凌應立即向家人、老師、社工等較有效對象求助,學校亦應教育青少年何謂網絡欺凌,又強調討論區充斥「起底」和「公審」等文化,倡青少年理性使用互聯網。

機構列14項網絡欺凌行為

  1. 將你與他人的私人訊息截圖並送給第三方或社交媒體

  2. 以文字、相片或短片模仿他人外表及行為

  3. 假冒他人身份

  4. 上傳會令當事人覺得尷尬的相片

  5. 竊取他人帳戶

  6. 轉載或讚好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的文章或留言

  7. 上傳他人的「改圖」或移花接木相片

  8. 私訊他人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的訊息

  9. 孤立、杯葛或排擠他人,例如呼籲大家取消追蹤當事人帳號

  10. 散播有關他人但未經證實的流言或是非

  11. 貼文或投稿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

  12. 在他人貼文下留言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

  13. 恐嚇或要脅他人

  14. 「起底」,即公開他人個人資料,如樣貌、電話及住址

分別有34%~39%受訪者「不同意」上列屬欺凌行為,反映認知不足。

青少年 手機使用
青少年 手機使用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組今年1月以問卷形式,訪問777名正就讀中一至中六的學生,發現逾半受訪者未能正確分辨何謂網絡欺凌行為。問卷列舉14項網絡欺凌行為,如「上傳會令當事人覺得尷尬的相片」、「以文字、相片或短片模仿他人外表及行為」等,兩項均有逾一至兩成人未能分辨是否屬網絡欺凌行為,甚至各選項平均有36.27%受訪者不同意其為網絡欺凌行為,可見中學生對網絡欺凌認知不足。調查又發現,最多人曾做過的網絡欺凌行為是「將你與他人的私人訊息截圖並送給第三方或社交媒體」,有28.57%受訪者承認做過。

被欺凌者方面,調查發現有兩成受訪者指過去曾受欺凌,他們往往因不同原因而不敢求助,包括有近半擔心事情「愈搞愈大」、四成四憂慮別人不相信他們說法,因而啞忍而不求助,產生惡性循環。中四女學生Apple表示,曾經在學校討論區遭惡意批評有「公主病」,亦收過捏造事實的匿名短訊,當時的男友更為此與她分手。Apple坦言當時非常傷心,一度曾萌生自殺念頭但求一了百了。

機構的調查發現,有高達四成受欺凌者表示曾想過輕生,路德會皇后山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管葉文龍提到,現時討論區「起底」及「公審」文化盛行,變相令青少年潛移默化建立錯誤使用網絡的觀念。同時,他指網上有許多未經證實的消息,認為討論區應用作擴闊眼界而非100%的資訊來源,呼籲青少年切勿盡信網上資料、應理性使用網絡及討論區。他建議學生如遭受網絡欺凌,應向較有效對象如家人、老師、社工及警方等求助,及時遏止相關欺凌行為。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葉文龍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葉文龍

過往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主要聚焦於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今次調查亦有從旁觀者角度著手。結果顯示,有四成人表示對網絡欺凌行為「沒有感覺,因已見怪不怪,覺得與自己無關」,因而選擇不積極干預,寧願置身事外不參與其中、「碌走佢就算」;逾半受訪者指清楚知道不出手幫助會助長欺凌者的惡行,惟因不同原因選擇繼續旁觀,例如有近四成稱覺得無能為力、要留待較有權力的第三方處理,如學校和警方,其次是有三成受訪者認為事不關己,己不勞心。

葉文龍指出,旁觀者毋須完全承擔責任,亦未必要做到舉報及反擊等行為,但如果能為受害者提供情緒支援、充當朋友角色,已經可以讓受害者不再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當中。機構表示,要停止網絡欺凌,必須讓青少年先了解何謂網絡欺凌,建議學校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於校內進行相關教育,加深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認識。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調查揭兩成中學生曾受網絡欺凌-當中四成萌死念-機構促加強認知-遇事即求助/456014?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