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過敏︱傳統測試八成屬假陽性 中大發現特定魚類致敏程度低 三成患者可吃三文魚︱Yahoo
【Yahoo新聞報道】香港不少人對魚類敏感,惟現時傳統的點刺測試假陽性機率高達 8 成,中大今日(16 日)公布最新研究,發現部份魚類的致敏源濃度較低,例如部份患者進食三文魚、吞拿魚、大比目魚等無出現過敏徵狀,其中近三成患者可吃三文魚。中大建議,魚類過敏患者可接受進一步測試,由醫生提供個人化戒口建議,或可毋需終生「戒魚」。
Grace 小時候對魚類極度敏感,在 8 個月大時食用一小口淡水魚後出現嘴腫、風癩等症狀;到 15 個月大時,食了一口魚後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需要入院注射類固醇。
Grace 的母親王太指,由於女兒不能食魚,為了避免女兒敏感,因此長年不能在家中煮魚。直到 Grace 13 歲在醫院接受不同魚類的耐受性測試,始發現原來可以吃三文魚。
傳統測試假陽性機率高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魚類過敏的元凶是致敏源「小清蛋白」,當魚肉中的小清蛋白濃度越高,便越容易引起敏感。
研究團隊在 2016 年至 2021 年安排 249 名被界定為「魚類過敏」的兒童參與測試,結果發現有近 3 成患者能吃三文魚而無過敏徵狀,有近一成患者可吃吞拿魚;相反,鯽魚及鯡魚的小清蛋白濃度較高,因此絕大部份的患者進食後仍有過敏情況,見下表:
魚類|無過敏反應患者的百分比
三文魚|27.8%
吞拿魚|9.02%
大比目魚|7.84%
鱈魚|6.27%
紅衫魚|6.27%
石斑魚|5.88%
大眼雞|5.10%
鯡魚|1.57%
鯽魚|1.57%
兒科學系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指,傳統的點刺測試假陽性的機率高達 8 成,不少患者誤以為要終生戒魚、蝦、蟹、貝類等。他續指,透過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測試魚過敏患者可食用何種魚類,並為他們提供個人化戒口建議。
研究亦發現,在參與測試的兒童中,有三分一患者對貝類或甲殼類沒有過敏。梁廷勳解釋,由於貝類和魚類的致敏源並不相同,魚類過敏患者並非一定對貝類過敏,又指甲殼、貝類等海產含有豐富的Omega3、碘,對兒童腦部發展極為重要,因此可在醫生指導下進食不同的海鮮。
勿自行在家測試
梁廷勳指,魚類過敏患者輕則皮膚會出風癩、嘴腫、嘔心等,嚴重的會出現頭暈、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等急性反應,加上魚類屬高致敏性食物,過敏反應會更強烈,故測試期間需要備有腎上線素等藥物,不建議患者或家人自行在家中測試。
採訪:實習記者白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