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無極限轉生之術 柯智豪靠音樂修仙

▲音樂製作人「小豪老師」柯智豪。(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音樂製作人「小豪老師」柯智豪。(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NOWnews今日新聞] 迪化街小孩的日常風景,就是在廟口大樹下吃蛋炒飯,順便看著謝神的戲班輪番上陣。一年365天,360天都有歌仔戲可看。聽著台上樂隊敲鑼打鼓,台下坐在第一排孩子看得目不轉睛,即便對演出內容一知半解,但在戲曲日日浸淫下,已植入柯智豪記憶深處,就等日後破土而出。

江湖人稱豪神的柯智豪,是台灣產量數一數二音樂人,只要跟音樂沾上邊的大專案,十之八九都有他的身影。手上工作滿檔到不可思議,受訪當天,他的書包裡,裝著520總統就職大典的會議資料,還有當週正在進行四檔戲劇本,寫滿各種筆記與音樂橋段設計。

被音樂耽誤的小說家

近年柯智豪的名字為大眾所認識,是幫電影《孤味》和時代劇《茶金》配樂,分別入圍金馬獎與金鐘獎,去年擔任同根生專輯《邊緣轉生術》製作人,也藉此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入行快30年,他參與作品跨度之廣令人咋舌,從樂團表演、專輯製作、配樂、演唱會總監...但深聊後才發現,讓他最樂此不疲的竟是讀本,或許是童年在台下看戲的記憶招喚,他一年參與高達一百檔戲劇,對故事渴求近乎偏執。

▲柯智豪為《茶金》創作近500首配樂,並於2022年首度入圍金鐘獎最佳戲劇配樂。(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柯智豪為《茶金》創作近500首配樂,並於2022年首度入圍金鐘獎最佳戲劇配樂。(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其實我的劇本工作和音樂工作幾乎一樣繁忙。」光是幫戲劇配樂還無法滿足他對文本的狂熱,柯智豪根本是被音樂工作耽誤的小說家。他私下經營網誌多年,寫滿腦內突然冒出的荒誕、情慾、詭異情節,手機也隨時紀錄靈光一閃的思緒,並笑稱有時事後再看這些紀錄時,自己都會看不懂。

▲柯智豪操刀電影《孤味》配樂,於2020年入圍第57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與原創電影歌曲。(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柯智豪操刀電影《孤味》配樂,於2020年入圍第57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與原創電影歌曲。(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真實有時比虛構更魔幻

最近,柯智豪為一個專欄寫了一篇關於228故事,劇情描述二戰結束退伍的嘉義人,因當過日本化學兵而獲得行軍丸配方,於是來到大稻埕販毒,但觸犯地方勢力,於是228當天街上亂成一團,而主角卻被綁在台北橋下。柯智豪腦中架空又寫實的故事,部分取材靈感也來自家族數代在大稻埕的記憶。像小時候要求他用台語背誦《世說新語》的外公,就是228受難者,曾離家消失一年多,某天才突然返家。

現實有時比虛構更魔幻!在錢淹腳目的70年代,台灣坊間流行一種賭博電玩「小瑪莉」。當時柯智豪的國小班上流傳一張紙條,據說可以獲得50倍賠率的密碼。柯智豪跟著兩個同學在文具店姑且一試,最高下注100元,密碼竟然有效,最後三個人抱了1萬塊的零錢回家。

五年級小學生從沒看過那麼大把零錢,食髓知味決定幹票大的。柯智豪帶著弟弟和同學們來到華西街最大的賭博電玩遊樂場,還特意選在國慶日,企圖在飛機巨大聲響下,掩蓋機台中獎聲效與退幣聲。四人分頭進行,短時間內犯罪所得就累積十萬,引來一群老人們在騎樓圍觀,讓看場子的流氓發現不對勁,把玩到失心瘋的柯智豪和同學們抓住,準備要帶回去堂口處理。

幸好站在柯智豪旁邊的老人暗示他們趕快跑,於是四人就沒命地衝,流氓們也拿著扁鑽在後面追,「我們像電影一樣,幾個人沒命衝到地下道,衝下去後才發現我弟不見,他往另外一條路跑,幸好沒被抓到。」

多年後,還有另一條支線浮現,柯智豪將這段記憶分享到臉書,班上女同學私訊他,當年她也拿到小瑪莉的密碼,在不同的小廟流連轉換,積少成多把父親賭債還掉。

或許是成長過程的奇特歷經,加上工作又常汲取大量腳本,柯智豪擅長從既有題材中跳出主流觀點,往前衛邊界移動,穿梭在傳統與流行文化之間,詮釋出新的文本。

在製作同根生樂團的專輯時,柯智豪翻轉家喻戶曉的妖怪刻板印象,例如把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化身為渣男剋星,還從七爺、八爺守信殞命的故事中汲取靈感,隱喻成BL(男同性戀)多元情感的題材;去年為入圍台語最佳女歌手的曹雅雯譜寫的《食菜的刀》,以十多年前駭人聽聞的兄殺妹「醃頭案」為背景,重新以精神分析和悲劇視角譜寫出歌曲。

▲A_Root同根生《邊緣轉生術》專輯封面。(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A_Root同根生《邊緣轉生術》專輯封面。(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連結傳統器樂與宮廟 探索台灣新聲音

柯智豪長期探索屬於台灣新的聲音,有意識地去連結現代與傳統,闢出一條新的音樂道路。雖然從小在迪化街成長,但他最初對於宗教、戲曲、傳統器樂並無太大感覺,「小時候覺得廟會很吵。直到我真正開始探索後,它才變成養分。不然,只是生活一部分的噪音。」

柯智豪不諱言,原本擔任職業樂手的他,習慣於光鮮亮麗的流行文化。直到跟著「好客樂隊」到客家庄下鄉田野經驗,讓活在大閩南世界的囡仔甦醒,意識到台灣交織著不同語言與多元族群。好客樂隊也讓柯智豪在八音鼓、嗩吶等傳統樂器澆灌下,連結起傳統文化與未來的音樂走向。

某一年柯智豪跟隨「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到中國演出,發現京劇竟然也能做成現代戲劇,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靈感。2013年返台後,他大手筆借了貸款推出《大演歌計畫》,以傳統戲曲京劇內容,結合古典樂、爵士樂、國樂、電音分進合擊成大型音樂演出,然而,光數十人的便當錢就快被吃垮,一年下來慘賠數百萬。

這次重擊並未阻礙柯智豪探索台灣新聲音,考量成本後,他重新出發,找上鄭各均(Sonic Deadhorse)及黃凱宇(fish.the),組成融合電音與廟宇音樂混種樂團「三牲獻藝」。柯智豪回憶道:「研究資料的時候,看到一張燒王船的照片,剛好有三個紙紮動物殘骸疊在一起,看起來像隻合成獸,想說不然我們就叫三牲獻藝。」

三牲獻藝成軍十年,今年年初fish過世,柯智豪自覺有點玄。因為當初他們就只規劃四張專輯,探討了儀式、時間、空間和人。沒想到完成後,fish就去了天上。

▲三牲獻藝現場演出。(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三牲獻藝現場演出。(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到底什麼是台灣特有文化?柯智豪認為,就是宮廟文化。「中國的廟不太像是廟了,但台灣現在都還很瘋。每天都在變,有因地制宜的變化,有各種各樣的新玩法。」柯智豪坦言,雖然小時候在迪化街成長,但跟廟的關係並不密切,也是因為做了三牲獻藝,獲得地方幫助,才與神明愈走愈近,「沒想到我去年竟然還刻了兩座神像還願。」

▲柯智豪(中)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來台北霞海城隍廟還願,致贈廟方兩尊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上回城隍廟有信眾以神像還願,已超過半世紀前。(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劉哲均攝影)
▲柯智豪(中)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來台北霞海城隍廟還願,致贈廟方兩尊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上回城隍廟有信眾以神像還願,已超過半世紀前。(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劉哲均攝影)

從時間長河順流而下 開拓出台灣未來樣貌

時間是最神奇的魔法,冥冥之中才能看見隱而未見之處,揭開事物千絲萬縷的關聯。去年巴奈推出首張台語專輯《夜婆》,由柯智豪擔任詞曲創作與專輯製作人。從2009年寫下第一首《入漿》,到2023年才完成最後一首歌《夜婆》,整整用了14年的時間長河來熬釀。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時間,用了那麼長的時間尺度,這是無可取代的。若要去換,千金也買不到。」人的智慧、感情,也如時間般無可取代。柯智豪感性地說,若這張專輯早在15年前發行,應該會失敗。因為當時還未有那麼多的人,願意去品嘗體會。

▲巴奈生涯首張台語專輯《夜婆 Iā-Pô》。(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巴奈生涯首張台語專輯《夜婆 Iā-Pô》。(圖/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柯智豪透露,巴奈的父母,是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彼此是用日文溝通,但教孩卻是閩南語。「巴奈的母語其實是台語,阿美族語到20歲才開始學。」夜婆這張專輯藏著柯智豪的私心,希望能攤開族群與母語的多元面向,讓大眾去細細感受。

在台灣,其實有許多不同語言交織纏繞。柯智豪多年的音樂之路,也涵容閩南、客家、原住民等各族群獨有的音韻唸唱。他想要用音樂這個語言,不斷去描繪、勾勒台灣當下的性格,讓世界感受屬於台灣的獨特樣貌。

「未來是什麼?一半是要看過去,但另外一半是透過創作。」這座島嶼上,永遠都會有新的樣貌誕生。當新生命出現,也永遠需要被定義。而柯智豪就是用他最熟稔的語彙,在傳統器樂與前衛電子聲響之間暢遊,講述他對台灣未來的預言。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鄧九雲的多重宇宙 「把自己當教練卻常常忘記我也是選手」
温昇豪演戲滿足人生所欠缺 「身為演員我很開心」
柯震東為自己開路:我比較不服輸 風起、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