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開槍案|如何處理危機衝突?臨床心理學家籲收好家中利器 精神病患家屬善用社區資源|Yahoo
【Yahoo 新聞報道】北角上周日(15 日)有警員開槍,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 38 歲男子,懷疑襲擊其母及妻子,手持菜刀及剪刀企圖襲擊警員,最終被開槍制服,送院搶救後不治。家屬對此非常難過,並直言後悔報警。事件引起外界關注,亦引申討論到與精神病患者同住的家人,往後如何處理衝突場面。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接受《Yahoo 新聞》訪問,他提出一系列的實用建議,包括平日要收好家中利器,並且善用社區資源,在危機爆發前及早介入。
【相關報道】
北角開槍案|警員武力惹爭議 江玉歡促增訂武力守則 心理學家倡設報案室指引掌握事主情緒
北角開槍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籲警方加強訓練 接聽報案應多問精神狀況、病歷 助前線警預備
北角開槍案|蕭澤頤回應警方何時開槍:盡快避免任何人受傷或死亡
北角開槍案︱死者家屬抗議警方執法不當 遺孀:後悔報警 有其他方法可揀點解要一槍打死佢
北角開槍案︱警方非首次擊斃疑犯遭家屬控訴 09年「林寶案」頭部中槍身亡 遺孀杯葛死因聆訊抗議
北角開槍案︱精神科新症最長輪候近 2 年 醫生指診症時間僅數分鐘 憂走漏危險個案
談到北角開槍案,事主最終身亡,張傳義形容是悲劇。他說,當知道病人精神失常,要用什麼方式警示他,並要求他放下武器、服從指令,有很多考慮,而當現實環境及病人情緒已到達激化狀態,當下可做的選擇變得很少。他建議從源頭著手,訂立一套報案室指引,提示報案人當下如何處理,並掌握涉案的精神病患者的情緒狀態,讓前線警員有更妥善的人手安排和預備。(見另稿)
家屬暫避難覺察最新狀況 宜未雨綢繆
今次案件發生後,外界除了關注警方使用的武力,亦有精神病患者家屬如何處理衝突的疑慮。在爆發衝突的時候,是否應該走進另一間房躲避?張傳義認為,分隔不同空間的確可以確保一些人的人身安全,但同時又無法觀察到精神病患者的行為,無法掌握到他的最新狀態,「如何既保持自己安全的同時,又能夠將可控程度提高呢?這個挑戰大的。」因此,站在臨床心理學角度,他建議與精神病患者同住的家人,平日要留意家中的利器,例如𠝹刀、剪刀、刀,「係咪咁容易擸到,定比較難攞到」。他指出,精神病患者情緒穩定的時候無事,但當激動的時候,「變數大咗好多」,籲安全起見要小心儲存家中利器。
張傳義並說,不論醫管局和社區都有很多方面的資源,例如若發現家人情緒狀態變差,可以及早致電醫管局 24 小時精神科熱線求助。此外,他指社區上有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康復服務,且較容易提供藥物之外的幫助,例如輔導、心理學治療等資源,會有社工、心理學家、職業治療等,「其實是整體配套,要令病患和家人知道有這些東西存在」。他提醒家屬:「有啲人會覺得,我忍,去到最後一步我忍你唔到啦,我先至報警。但其實可以想像得到,作為家人都忍唔到,嗰個狀態已經相當激化」,他呼籲家屬日常多關心,有需要時及早運用社區資源和求助。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 小時):2466 7350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24 小時):18111
鼓勵家人不定期陪同覆診
為什麼會出現拖延至最後一刻才報警求助的情況?另一個常見的顧慮,是家屬怕家人「被捉入醫院」。張傳義說這種顧慮,很大程度出於不理解或誤解,「有些人的記憶或想像,仍停留在 40 、50 年前的『瘋人院』的狀態,不了解現在香港醫療系統已經很不同。」他指出,病人和家屬除了在精神科門診與醫生溝通之外,社會上亦有外展服務,例如有精神科社康護士探訪,有需要的時候,精神科醫生也可以上門查看病人狀態,「未必話真係要捉入院」,強調有很多層次的治療,包括藥物調校、提早覆診等。
張傳義又鼓勵家人不定期陪同病人覆診,這樣會更掌握患者的狀態,當有疑問時亦可問醫護,更容易接觸這些服務和資源,而病人自己亦未必懂得如何發問。他建議家人陪同病人覆診,也可以向醫護提供第三身觀察,提醒日常留意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