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學者回收本地塌樹 結合環氧樹脂「廢柴」變精品傢俬

甄鈺成博士(Dickson)自2018年起,將本地塌樹結合環氧樹脂製成獨一無二的傢俬。
甄鈺成博士(Dickson)自2018年起,將本地塌樹結合環氧樹脂製成獨一無二的傢俬。

【Yahoo 新聞報道】甄鈺成博士(Dickson)平日在大專教書,下班後沉醉於火炭的工場。他將本地的塌樹廢木結合環氧樹脂,製作成獨一無二的傢俬,木材多數是本地常見品種例如台灣相思、細葉榕、大葉合歡。他說,自己不拘泥於是否名貴樹種,「我認為真正回收係應該唔選擇地去回收。」工場命名為「廢柴」,喻意廢木經過升級再造,成為更有價值、更耐用的物品。

攝影:H.H

80後的Dickson是環境工程博士,在大專院校教書,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創作(DIY),2018年有次乘搭巴士經過象山邨,見到路旁有切成一截截的廢木,他冒著大雨下車,將一截廢木帶回家嘗試創作,「腐爛晒架啦,但都落咗車,就執佢返嚟。」

Dickson解釋,回收木材有很多缺陷,例如有裂縫、丫叉或樹洞。
Dickson解釋,回收木材有很多缺陷,例如有裂縫、丫叉或樹洞。

那時他靠觀看Youtube影片自學,起初在後樓梯鋸木,因為經驗不足屢屢「撞板」,例如塌樹濕水後未經高溫烘乾,木材最後生蟲。第一次應用環氧樹脂加工更釀成意外,當樹脂倒在木模板時發熱冒煙,「連我個模都開始溶解,咁就漏出嚟,我嗱嗱聲就擺落個鋅盤,跟住(樹脂)塞咗個鋅盤。」

要將回收木材結合樹脂,就必須製作一個木框承載。(受訪者提供相片)
要將回收木材結合樹脂,就必須製作一個木框承載。(受訪者提供相片)

這場事故代價就是要更換整個廚房鋅盤,Dickson幽默稱:「嗰時已經有foodpanda,所以ok嘅。」同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各區出現大量塌樹,他就更投入回收木材,在火炭租用工場、添置機器,塌樹經過切割、烘乾、造木模、倒上環氧樹脂,等待固化後就成為色彩繽紛的傢俱。

回收的木材經過初步處理,包括切割、烘乾,圖為Dickson正在鋸開香樟樹幹。
回收的木材經過初步處理,包括切割、烘乾,圖為Dickson正在鋸開香樟樹幹。

不過,環氧樹脂本身都是膠的一種,Dickson曾經被質疑過不環保。他解釋,塌樹有很多缺陷,例如細葉榕很易有裂縫、丫叉和樹洞;有些品種木質易彎或較軟,添加樹脂令木材變硬和不易變彎;而本地樹幹普遍直徑太小,無法製作成桌子,配合樹脂後可用性更高。此外,環氧樹脂可以盡量保存原木狀態,兼顧實用、美學和耐用。

回收木材結合環氧樹脂,製作出來的傢俱兼顧實用、美學和耐用。(受訪者提供相片)
回收木材結合環氧樹脂,製作出來的傢俱兼顧實用、美學和耐用。(受訪者提供相片)

Dickson慨嘆,在工業化生產的年代,消費者的心態普遍是直接丟棄用舊了傢俱,並購買全新傢俱,價錢往往比廢木升級再造更便宜。他的策略就是將廢木升級再造成更有價值的傢俱,消費者才願意珍惜和保養,減少不必要購買,「真正環保理念唔係有條公式計到出嚟。」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大量樹木被吹倒。(受訪者提供相片)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大量樹木被吹倒。(受訪者提供相片)

「廢柴」工場曾獲回收基金配對資助,Dickson自己投資約50萬元添置鋸木機、烘木機等,每年製作約200件作品。近年他開班授徒,學生來自不同階層,例如有退休教授,亦有準備移民的情侶報名,用本地廢木製作4件傢俱帶去英國。

木材紋理配合色彩繽紛的樹脂,作品大受歡迎。
木材紋理配合色彩繽紛的樹脂,作品大受歡迎。

Dickson說,現時一半時間在大專教學,另一半時間就是工場。記者好奇由學術跨界走入回收,家人、同儕會否有意見?他笑言:「我從來由細到大都唔聽人講嘢。」他說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介意別人的目光,「介意人哋點睇,你永遠唔會開始。」

Dickson將工場命名為「廢柴」,他說意思簡單、易明,就是將廢木升級再造,賦予更大價值。
Dickson將工場命名為「廢柴」,他說意思簡單、易明,就是將廢木升級再造,賦予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