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預備入讀幼稚園 盡早幫助孩子紓緩分離焦慮、建立自理能力、適應規矩

幼稚園-升k1-分離焦慮-自理能力-適應
育兒丨預備入讀幼稚園 盡早幫助孩子紓緩分離焦慮、建立自理能力、適應規矩

孩子入讀幼稚園,家長既期待孩子展開愉快的校園生活,同時又擔心孩子適應分離、群體生活時會遇到困難。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 - 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合共約為8500個家庭提供服務,服務隊長侯凱齡(Ivy)與大家分享升幼稚園的常見疑難,讓爸爸媽媽和孩子預早為踏入校園做好準備!

盡早幫助孩子紓緩分離焦慮、建立自理能力、適應規距
趁暑假盡早幫助孩子建立自理能力、適應規距,可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幼稚園生活。

1. 面對分離情緒

在初開學的時期,孩子來到陌生的新環境,有機會不肯走進校門或是邊走邊哭鬧,而爸爸媽媽目睹孩子因分離而出現情緒,自己也難免擔心孩子不適應。

要紓緩分離焦慮,Ivy教導家長在正式上課前,與孩子嘗試短暫的分離。例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到樓下買水果給你,買完便會馬上回家。」嘗試在安全的情況下離開一會然後按時回家,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原來會外出辦事,但只要等候一會便會回家。

而在正式上學時,家長一般也會感到緊張,有的更會請來「四大長老」一起送孩子上學。雖然有熟悉的照顧者帶孩子上學會較佳,但由於不同照顧者也有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要求,孩子其實難以同時照顧多位大人的反應。Ivy建議應該盡量在開學的第一、二天與孩子一起上學,以外加上最多一至兩位照顧者已經足夠。

當父母看到孩子出現分離情緒,自己不用感到擔心。Ivy解釋,孩子在這情況下哭鬧屬正常現象,加上爸爸媽媽就像是一面鏡子,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情緒波動,自己也會受到感染,更難平服下來。不少學校現時也會作出彈性安排,開學的頭幾天作為適應期,會安排較短的上學時數,有的學校更會在開學頭一兩天容許爸爸媽媽陪伴孩子進校,家長不妨把握機會順道向孩子介紹學校的環境,讓他們更安心。

2. 訓練自理能力

透過日常訓練和鼓勵,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也能夠自行進食、收拾自己的物品,會感到更有自信心。

自己吃午飯

上到幼稚園,孩子在吃午飯時沒有家長在旁,爸爸媽媽一開始會擔心孩子不懂自行吃飯及飯後收拾東西。

Ivy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自行完成能力範圍內的任務,包括換衣服、鞋子、吃飯等。家長平日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自己進食,以及嘗試安排孩子在特定位置吃飯。同時,爸爸媽媽也不用太介意孩子弄髒枱面,萬一孩子吃飯時不夠小心,家長可以在食飯時透過提示讓孩子改善。

升幼稚園-分離焦慮-自理能力-開學
家中的老人家有機會擔心孩子吃得太少,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食量逐漸增減飯菜的份量,讓他們在習慣獨自食飯時再進一步調整份量。

家中的老人家有機會擔心孩子吃得太少,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食量逐漸增減飯菜的份量,讓他們在習慣獨自食飯時再進一步調整份量。

在學校去洗手間

幼稚園設有「排洗」時間,所以Ivy鼓勵家長平日定時提醒孩子要上廁所,讓孩子預先習慣。若孩子已戒掉尿片,家長可讓他們穿著學習褲,令他們熟習去廁所的流程。

學習收拾玩具

平日在家中請孩子自行收拾玩具,可以讓他們習慣在學校玩完玩具後要自行收拾。家長可以透過有趣的方法訓練孩子,例如對他們說玩具有自己的家,並在情況許可下在家中專設一個位置給孩子放玩具,需要收拾時告訴孩子玩具要回家,請孩子將玩具放回專屬的位置。

3. 適應學校規則

校園生活其中一個要適應的環節,就是有特定的流程和規律。讓孩子先體驗每天有規律,可讓他們盡早習慣。

為孩子預備所需物品

學校著重每日的常規,例如會要求孩子返校時放好自己的毛巾盒。若是當天帶漏了毛巾盒,孩子會感到擔心、徬徨。Ivy提醒家長在上學前為孩子預備所需的物品,包括抹手毛巾、飯後使用的濕毛巾等,能幫助他們安心跟從學校的常規。

訂立生活流程

孩子在學校要跟從不同老師的習慣和指示。家長可以嘗試訂立常規,讓孩子學會跟從指示。爸爸媽媽訂立每天既定的流程,例如在差不多的時間聽故事、玩遊戲、吃飯和午睡等,讓孩子體驗有規律的生活。

聽從指令

讓孩子習慣聽從和執行指示,可方便他們習慣在學校聽從老師的指令。家長可嘗試從簡單的兩個指令開始,例如回家後指示孩子:「請你先洗手,之後才換衣服」。在孩子習慣後再逐步提升,例如在洗手和換衣服以外,要求孩子把穿過的衣服、襪子放進污衣籃。

作息

孩子每天要準時上學,家長要讓孩子在上學日子早睡。小朋友對時間的概念較為薄弱,Ivy建議家長運用時間表,以圖示例出每天要做的事項,包括起床、梳洗、上學、做功課、洗澡、玩耍、吃飯、睡覺等,生活的時間表能讓孩子知道每天要做的事情。Ivy也提醒家長,星期日晚要避免玩得太夜,讓孩子有足夠時間收拾心情。

另一方面,孩子平日午睡的時間跟學校的時間也許會有差異,家長需要在開學前為孩子調節。即使孩子在學校睡不著,放學後感到疲倦,但家長也要避免他們回家後睡太久,否則會影響晚上入睡的時間。

3. 適應社交、學習生活

幼稚園的群體生活和學習生活,與孩子一直過著的居家生活有著不同的模式,想要孩子盡量容易適應,Ivy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到公園,讓他們與同年紀的孩子一起玩耍,在過程中學習輪候和面對爭執等群體生活的不同方面。

Ivy留意到家長常常叫孩子和朋友分享玩具。不過,3-4歲的孩子仍處於平行遊戲或聯合遊戲的發展階段,即使幾個孩子坐在一起玩,也不一定會出現分享、交換的行為。家長不用心急要孩子學會分享玩具,反而可以慢慢在日常生活中訓練,例如是吃水果時請孩子分享給家人,先建立分享的概念,之後到大約4歲起才多鼓勵孩子與同伴分享玩具。

善用繪本介紹學習生活

要讓還未有上學概念的孩子熟習學習生活,家長可以帶子女到學校附近觀察環境,向他們預告會到哪間學校上課、校園生活的內容等。Ivy也建議家長善用繪本,向孩子說明上學的情況。如果孩子比較容易緊張,需要較多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家長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導孩子表達感受、情緒。

開學後,家長要注意⋯⋯

1. 避免比較

開學後,家長不難觀察到有的孩子對開學的表現較為理想,因而會不自覺地說出帶比較色彩的說話,例如「你看看這位同學好叻,不會哭」、「這位同學懂得聽老師的指令,為什麼你還未能做到?」。Ivy提醒家長要避免跟小朋友說這類說話,而應該用語言反映孩子的情緒,例如「爸爸媽媽留意到你現在感到緊張」、「你看起來有點不開心」等,再安撫孩子「有爸爸媽媽陪住你」、「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到擔心,但爸爸媽媽會陪住你」。爸爸媽媽用說話反映孩子的情緒感受,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明白和會陪伴自己。

2. 孩子延後出現情緒反應

有部分孩子在上學的頭一至兩個星期未有特別的情緒反應,要待到第三個星期才開始哭鬧。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般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責罰。Ivy解釋,其實孩子倒退的行為並不罕見,例如睡不好、胃口欠佳、尿床等。家長首先不用太擔心,可以先向學校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再輔助孩子慢慢適應環境,讓哭鬧漸漸減少。不過,若在開學後一至兩個月,孩子的情況仍然持續,家長便要跟老師或社工溝通。

3. 教孩子認識情緒

Ivy認為家長可以善用情緒咭,讓小朋友除了觀察父母的面部表情外,也可以從情緒咭學會不同情緒。例如在去完公園後,家長可以問孩子剛才與其他孩子玩耍的感受,讓他們用情緒咭回應。有的孩子上學後感到不開心,Ivy建議家長用動物玩偶講故事,用角色講述開學的故事以及人物遇到的困難,讓孩子以抽離的角度理解日常的情況,想出解決的方法。

4. 多擁抱孩子

多擁抱孩子可讓他們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和愛。無論小朋友做得好,還是表現仍需進步,家長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並以說話鼓勵孩子,用作代替物質獎賞。

5. 加強社交、言語發展

疫情期間要戴口罩,小朋友有一段長時間難以看到別人的表情。Ivy建議家長多用說話反映看到的表情,例如:「看到你現在不開心」、「聽到你哈哈大笑,你是不是很高興?」等,補足過往疫情不能觀察他人的情緒的狀況。家長對孩子的情緒作回饋,除了可幫助孩子反映情緒,也有助於言語發展。

同時,疫情期間孩子減少與人接觸,而增加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也會對孩子的社交造成影響。爸爸媽媽也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幼稚園的孩子處於探索階段,喜歡觸摸物件、體驗新事物。爸爸媽媽帶孩子到公園、沙灘,可讓他們與同年紀的孩子接觸。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 - 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隊長 侯凱齡 (Ivy)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 - 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隊長 侯凱齡 (Ivy)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