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小朋友含飯不吞點算好?言語治療師分享加強咀嚼力練習
孩子吃飯時總是不合作,不肯乖乖把飯吃完,是不少家長每天面對的煩惱。孩子含飯不吞,更讓爸爸媽媽大感頭疼!協康會言語治療師周芝華(Eva)指,孩子吃東西時總是含住,或是吃飯時間過長,有機會是口部機能欠佳的現象。家長要了解孩子為甚麼含飯不吞,才能從根本解決每天吃飯時上演的拉据戰。
為什麼孩子總是含飯不吞?
排除已經吃飽、感到不適、牙痛、只顧看電視、玩玩具等簡單的身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如果孩子總是含飯不吞,Eva指有很大機會是因為孩子未能好好控制口部肌肉,導致在咀嚼、吞嚥時出現特殊狀況,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舌頭活動能力不足
我們吃東西的時候,要用舌頭將食物由中間撥到兩邊大牙咀嚼。若小朋友舌頭的活動能力不足夠,食物不能被分到口腔兩邊,便會出現「含飯」的情況。下顎力量不足
在進食時,下顎要郁動去磨爛食物,如果下顎力量不足或容易感到疲勞,孩子一旦停下來,變相便會含住食物在口中。口腔的敏感度過高
孩子的口腔的敏感度過高,不能接受某種味道、體積的食物,而不想將食物吞下。
含飯不吞 按年齡制定對策
含飯的情況發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身上,要有不同的處理手法。Eva向家長建議,小朋友在一至兩歲的階段仍在發展進食、咀嚼的能力,如果孩子含飯不吞,家長可以烹煮較易咀嚼的食物;到了二至三歲,如果小朋友仍有含飯的情況,家長仍能將食物處理而變得容易進食;但孩子到了三歲,進食、咀嚼的能力應該要開始穩定,家長要因應孩子的進度減少切碎食物的程度,讓小朋友練習咀嚼能力。
Eva也提醒家長,如果長期將食物剪碎或煮成軟身,雖然可以讓孩子更快吃完飯,但會令他們缺少練習口部肌肉的機會,甚至形成惡性循環,令小朋友沒有足夠機會發展口肌而愈吃愈慢。孩子日常進食時運用舌頭、下顎、嘴唇,吃下不同質地的食物,有助發展口部肌肉的協調能力和力量。不過,孩子若年滿三歲仍然有含飯的情況,而家長也觀察到孩子的口部肌肉能力欠佳的話,Eva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中進行一些練習,以及鼓勵小朋友多咀嚼,或是尋求言語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家中做練習 加強咀嚼能力
Eva與家長分享幾個可以加強孩子咀嚼能力的方法。首先在日常飲食方面,家長可以盡量提供多元化、不同質地的食物,例如是較鬆化或硬身、煙韌、香脆、腍身的食物,包括肉鬆、堅果、水果等,讓小朋友在控制不同質地食物的過程中,練習口部功能。在吃飯期間,家長也可以多鼓勵小朋友用兩邊大牙咬合,以及吃飯時多用力地用大牙咬食物,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出力咬食物。
加強咀嚼能力的練習
長條狀食物訓練大牙
家長可以把蘋果、梨或是烚熟了的薯仔、紅蘿蔔、西芹等較硬的食物,切成約5厘米乘1厘米的長條狀,用清潔的手拿起食物的一端,放到孩子的大牙上,讓孩子練習用兩邊的大牙咬較硬的食物。”食串燒”訓練下顎
用長竹籤將小朋友喜歡的食物穿成串燒,然後讓小朋友用牙齒咬住食物,把食物在不咬爛的情況下打橫從竹籤拉出來。孩子要控制下顎的幅度,不能太大或太輕力,才能拉出而不會咬爛食物,從而可以訓練孩子下顎活動的穩定性。
此外,負責搬動食物的舌頭也不能夠忽視。家長可以讓孩子多運動舌頭,例如請孩子伸出舌頭到不同地方扮鬼臉,或將小朋友喜愛的果醬、朱古力醬、蜜糖放在嘴唇,讓小朋友用舌頭舔走。而在嘴唇方面,家長可以讓孩子透過吹泡泡和吸吮較濃稠的飲品進行練習,例如乳酪、奶昔等,孩子在吸吮這類飲品時,舌頭後方同時也要出力,因而可以訓練嘴唇及舌頭兩個部位的活動能力。
吃飯超過45分鐘是警號
小朋友吃飯用上太長時間,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指明多久才算是太久?Eva說明,通常小朋友吃一頓飯會用上20分鐘,而在30分鐘內仍尚可接受,但一旦要用上45分鐘至一個小時,便算是太長時間。
除了含飯不吞以致吃飯時間太長外,Eva提醒家長,如果孩子還出現一至兩個以下的情況,也可以考慮諮詢言語治療師的意見:
過了兩歲仍然流口水
吃喝時食物、汁液容易流出來
常常容易嗆到
說話時發音不清晰
嚴重偏食,完全不能進食某種質感、溫度的食物
孩子咀嚼功能欠佳,也有機會令他們未咬完便把食物吞下,或是會把食物吐出來,如果孩子常常在吃飯中途作嘔,家長也需要多加留意。小朋友咀嚼能力不佳,很多時候發音的清晰度也有影響。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說話時口部不太會動,或像是含著一些物件說話,也有機會是小朋友口部機能欠佳所引起影響咬字發音的情況。
資料由協康會言語治療師周芝華提供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