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如何化解小朋友爭玩具? 4個家長常犯錯誤你有冇份?

育兒丨如何化解小朋友爭玩具? 4個家長常犯錯誤你有冇份?
育兒丨如何化解小朋友爭玩具? 4個家長常犯錯誤你有冇份?

家中孩子爭玩具,輕則口角、重則動手,可說是最令爸爸媽媽頭痛的日常生活片段。家長萬一處理不佳,還會令兄弟姊妹間的關係惡化,到底爸爸媽媽該怎樣做,才能在處理紛爭的同時讓孩子成長?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Jody分享處理兄弟姊妹糾紛的方法,同時教家長們如何從根本減少孩子爭玩具的機會!

爭玩具-小朋友爭玩具-孩子爭玩具- 小朋友被搶玩具怎麼處理
用錯方法處理兄弟姊妹間的紛爭,有機會令孩子間的關係惡化。

處理紛爭時的常見錯誤

Jody分享幾個父母解決兄弟姊妹紛爭時常見的錯誤,家長們如果也曾用以下的方法,便要反思應否改掉習慣。

1. 要求大讓小

家長要求兄姊讓步給弟妹,首先會令哥哥/姐姐不忿氣。在孩子眼中,總是要禮讓弟妹並不是公平的做法。要求大讓小也會容易造成弟妹「坐大」的局面,「大讓小」的原則會令弟妹覺得自己總會有父母作為後盾,以「細」的身份可以亂來。

2. 一拍兩散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爭玩具,會不論誰是誰非,懲罰大小雙方,讓大家都不可以玩。這個做法會製造兄弟姊妹之間的敵對,令被欺負的一方會覺得自己無辜受罰,被搶玩具後更加心深不忿,因而加劇對搶玩具一方的敵對心理。

3. 只以講道理的方法解決紛爭

兩個小朋友在憤怒的情緒中,家長在一旁的說教,孩子不但不聽從,而且還會讓局面火上加油。家長在爭玩具的爭執中,要先回應孩子的情緒,請孩子先安靜、冷靜下來,才能向孩子講道理。

4. 說話太斬釘截鐵

爸爸媽媽在回應小朋友時,要避免用「你要」、「你應該」、「你冇可能」等帶有絕對色彩的說話,因為會容易帶來反彈。要改為用「你認為這樣做,會不會比較好?」、「你認為讓妹妹先玩/後玩,會不會帶來甚麼問題?」等較中性的字眼詢問孩子 ,以建議引起孩子思考做法是否恰當。

5. 馬上判定誰是誰非

家長一看到孩子爭玩具,便馬上判定誰是誰非。這個做法看似公道,但在沒構成危險的情況下,父母也可以考慮讓小朋友自行處理紛爭,讓他們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父母斷定誰做錯而嚴懲,得逞的一方會覺得得勢,被罰的一方會覺得不忿氣和認為父母偏心對方,因而產生敵對心理。

6. 講一套、做一套

有些父母教導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互相幫忙,認為自己公平公正,疼愛每一個子女,但行動卻並不一致。例如常常將公平的一套掛在口邊,在爭玩具的時候,看到弟弟大哭,便要求哥哥/姐姐先讓弟弟玩,與自己口中說出的公平公正不相符。

怎樣避免發生爭玩具的情況?

1. 釐清玩具的擁有權

要小朋友分享玩具,Jody強調首先要釐清玩具的擁有權。家長選購玩具帶回家中,直接任由孩子們玩耍,接下來往往會發生紛爭。家長可以先向孩子們解釋,玩具是屬於媽媽/爸爸的,要問准媽媽/爸爸才可以玩這件玩具。家長也可以及訂立玩這件玩具的守則和違反守則的後果。

不釐清玩具的擁有權,必然會引起小朋友爭玩具的場面。不過,假如某些玩具是生日禮物或獎勵,玩具的擁有權的而且確是屬於孩子,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家長便要尊重孩子,不強迫他分享。

2. 不要認定一方是弱者

Jody舉例,有些家長會因為妹妹年紀較小又是女孩子,甚至在哭泣而判定妹妹是弱者,因而覺得妹妹需要幫助,而要求哥哥讓妹妹。這個處理方法會令哥哥或姐姐覺得媽媽偏幫弟妹或是哭泣的一方。Jody提醒家長,哭的一方不一定是弱者,孩子也有機會搶完玩具後大哭起來。

3. 避免把孩子與兄弟姊妹比較

家長常常會將他人與孩子作比較,還要用兄弟姊妹比較,便會製造出許多紛爭。「你要向哥哥學習,他讀書表現優秀」、「你要向姐姐學習,她有禮又守規矩」,這樣的說話會令弟妹感到不服氣,甚至覺得兄姊討厭。兄弟姊妹是不同的個體,有自己的性格、表現、言行、態度,所以不能互相比較。家長可以請小朋友自己與自己比較,例如是以過往的表現作比較,勉勵孩子加倍努力。

4. 要多花時間建構手足之情

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愈穩定,發生紛爭的機會也會相對減少。Jody建議家長可以從三個層次建立家庭關係 – 「注視」、重視和一家人凝聚的時間。

每一個孩子也需要「注視」,由父母知道孩子的存在,繼而才能更高層次地重視孩子,會珍惜、關心、愛護。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兄弟姊妹,爸爸媽媽要一視同仁地「注視」孩子,每日花時間個別地給予孩子關注。例如弟弟在換尿片時,媽媽可以將哥哥摟在膝上;或是當哥哥在做功課時,媽媽可以摟抱弟弟。

Jody也提醒家長要讓兄弟姊妹在相處時建立穩固的關係,例如製造玩耍及合作的機會。Jody以自己的兩位子女作例子,有一次她在超市購物時,要求當時還是幼稚園階段的兩兄妹合力幫自己推購物車,而在完成任務後,二人因為合作成功而非常高興。家長在生活中的大小場境製造玩耍、合作的機會,可以讓兄弟姊妹的關係更緊密。

爭玩具-小朋友爭玩具-孩子爭玩具- 小朋友被搶玩具怎麼處理
爸爸媽媽多製造玩耍、合作的機會,可以讓兄弟姊妹的關係更緊密。

至於一家人凝聚的時間,雖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未必能每日出現,但父母也可以安排一個星期、一個月一次共度樂也融融的時刻,例如一家人一起在家中玩得興高采列、在公園追逐,也是一家人能凝聚、建立關係的時間。

家長應如何處理糾紛?

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與孩子對公平的定義並不相同。Jody指出,父母認為疼錫每一個孩子、人人有份才公平,但孩子卻認為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才算是公平。由於大家對公平的定義不同,家長在爭玩具時擔當判官,並非最明智的做法。

家長要讓小朋友要明白「得到較少不代表要失去」、「得到較多不代表有更大得著」。愈年幼的孩子愈傾向會覺得分享代表要失去,因此會較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家長要讓他們明白,即使與別人分享了玩具或分發東西時得到的比別人少,但自己其實仍然擁有那件玩具或得到某項東西。

不必刻意製造公平環境

有家長曾請教Jody,可否透過購買多一份玩具來解決爭玩具的問題,而Jody則解釋這做法並不必要。現實世界的資源不可能處處分配平均,家長沒有需要刻意製造一個公平的環境,反而要讓孩子學會面對現實。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長讓孩子學會在不均等的資源下生活,以及處理所涉及紛爭,是比製造公平環境更重要的課題。

父母應否介入爭玩具的紛爭?

父母介入可以起示範作用,讓孩子觀察家長怎樣解決問題,也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扮演「包青天」的角色,自己的行為不能太過份。不過,Jody指出父母的介入不一定能達到孩子心目中的公平,反而有機會令孩子覺得偏心,也容易引起孩子間敵對,同時令孩子失去學習處理人與人之間紛爭的機會。

父母選擇不介入孩子的爭吵,首先可以避免火上加油,也能避免責罰而令孩子不服氣。Jody抱持一個原則:只要孩子沒有動手動腳或是出現危險,父母也可以不介入,而即使介入也只是阻止發生危險的行為,不去定奪誰是誰非。在孩子只是吵架的情況下,父母可以請孩子各自坐在一個角落,爭吵直到安靜下來,得出怎樣安排玩玩具的共識,再向父母報告。雖然孩子必然會繼續爭吵,但在希望玩玩具的壓力下,孩子會冷靜下來,然後得出雙方接納的方案。而在請孩子冷靜下來的期間,父母要讓孩子發表感受,期間不要插咀、下判斷,小朋友在發表期間能透過說話發洩情緒,也能讓家長更透徹了解事件。

爭玩具-小朋友爭玩具-孩子爭玩具- 小朋友被搶玩具怎麼處理
家長不一定要介入孩子的糾紛,可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除了以上的解決方法外,Jody也分享了一位媽媽的有趣做法,她在兩姊弟爭吵時要求他們擁抱對方三分鐘,起初孩子們仍然非常生氣,但不一會後兩姐開始態度軟化而變回友好。這位媽媽以擁抱三分鐘作為孩子們吵架而要承受的後果,透過身體接觸將緊張的狀態化為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況,讓孩子重新互相接納。

育兒丨如何化解小朋友爭玩具? 4個家長常犯錯誤你有冇份?
育兒丨如何化解小朋友爭玩具? 4個家長常犯錯誤你有冇份?

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提供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