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如何令小朋友玩得醒目?職業治療師教你揀玩具秘訣
遊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佔重要一環,家長揀啱適合的玩具有助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想知道如何可以令小朋友玩得精靈,成功從遊戲中學習,首先要了解不同年紀的兒童發展需要,之後根據需要再作配合即可,現在由協康會職業治療師孫諾恆(Crystal)分享揀玩具的準則及送給家長的貼士。
玩具的種類
Crystal指出,市面上的兒童玩具,大概可以分成五類:
假想/扮演玩具
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認知及創意,例如煮飯仔,能讓小朋友學習不同工具用途及操作餐具的技巧(例如用刀切食物等動作),這些都牽涉小肌肉及自理技巧;小朋友也能發揮創意及想像力是去創作不同食物,同時用動物公仔作家庭角色扮演,學習家庭的運作。
訓練小肌肉/操作的玩具
小朋友由出生開始,會一直發展小肌肉能力,1歲前會學習簡單動作,如伸展及抓握、擺放及視覺追蹤;長大一些會學習手眼協調、雙手協調及較精細的手指動作、操作動作,玩具如積木就是很適合的玩具,其中擺放及疊高動作可以練習手眼協調;較大的小朋友的仿砌行為,牽涉到認知、模仿力及空間感,而且砌法無限制,能訓練創意及想像力。
語言、認知概念的玩具
例如是卡牌遊戲、桌上遊戲,可以讓小朋友提升認知能力。
體能、感知肌能的玩具/遊戲
例如球類活動,牽涉到身體協調能力,而且有團體合作成份,一些打波的步驟亦需要到動作計劃的概念。
具藝術成份的玩具
例如畫畫或泥膠,牽涉很多手部功能,以及想像力及創作力,另外泥膠還有觸覺的刺激感,手仔搓圓撳扁不同動作亦能訓練小肌肉。
遊戲是兒童成長重要的養份
人在不同的年紀階段都有專屬的成長目標,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的「工作」有3種,分別是學習、自理及遊戲,日常大部份的行為其實都是和學習有關。Crystal表示,關於兒童成長有一些社會性遊戲發展理論,家長理解背後理論有助在揀玩具時作為參考。初生0至3個月大的幼兒,其發展未有目的性(unoccupied behavior),日常會周圍望探索環境,經常重覆同一動作,專注力短暫,有時會短暫地集中注視感興趣的事物。直到1-2歲的幼童,較常出現旁觀者的行為(onlooker behavior),他們會觀察周圍事物,例如看到其他小朋友玩會留意,但不會主動參與。由初生至2歲時,小朋友傾向是進行功能性遊戲,即是無目的及重覆去玩遊戲,透過遊戲去練習和摸索,從而滿足自己。
其後到2至3歲時,小朋友喜歡單獨遊戲(solitary play),習慣有同伴在旁但仍是喜歡自己玩,不太與其他人互動,玩的玩具也會和其他人不同,舉個例去公園玩的時候,有些小朋友玩韆鞦,有些小朋友玩滑梯,他們不會一起玩,但會適應和接受同場有其他人存在。再大一點到2歲半至3歲半時,小朋友會進行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即是大家都玩差不多的玩具,仍然是各自各玩,不太有交談或互動,例子是兩個小朋友都在桌上玩積木,但不會一起砌城堡。
至於3至4歲的小朋友,就開始有聯合遊戲(associative play),他們會一起玩遊戲,有一些互動,主要需由家長或大人引導他們分享。這個階段玩的多數是一些建構的遊戲,例如有目的地將一堆物件組合出成品、砌積木及堆沙,以及煮飯仔、扮醫生護士的假想遊戲等等。去到4至6歲的小朋友,他們會進行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會有團體活動和分工合作的概念。而6歲以上的小朋友社會性較強,會玩一些要跟規矩、規則的集體遊戲。
家長揀玩具原則
家長了解兒童的發展階段理論後,便能根據小朋友的年紀、認知、身體肌能(大肌肉、小肌肉的發展)、感知需要(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覺等)及社交溝通能力,為孩子揀選合適玩具或遊戲。簡單來說,嬰幼兒較適合容易拿上手的玩具,例如搖鈴、沙鎚,因為有聲音;另外色彩鮮艷、顏色分明的玩具也不錯,可刺激視覺;其後就可以小朋友的發展揀玩具。
Crystal認為,家長揀玩具時有幾點可以考慮:
玩具會有不同玩法:例子:洋娃娃或公仔可以扮餵食、扮演不同角色等,可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從而提升其能力。
由細到大都玩到:不同年紀小朋友的玩法和難度會不同,包含的元素也隨著增加。例如積木也是其中一種不同年齡都適合的玩具,1歲時單純疊高或平放去移動積木,到大個少少可以仿砌及自行創作砌出不同的物品,物盡其用。
可以模仿真實情景的玩具:例如煮飯仔,玩具餐具及食物去模仿煮食。模仿大人的活動或動作,可以加強小朋友的認知。
能鼓勵小朋友郁動多點的玩具:例如球類,可以提升小朋友的體能、協調及肢體控制等。
玩具的安全性:玩具的大小、形狀及物料都需要考慮,年紀越細的小朋友,玩的玩具越大越安全,而且要無毒,此外最好是平滑無尖銳的部份,避免小朋友將玩具擺入口。
職業治療師提醒1:1歲以下幼兒比起玩具,更需要親子互動
家長可能認為買不同的玩具才可以訓練孩子,Crystal提醒,初生0至1歲的幼兒需要的玩具數量不用很多,而是比較著重親子互動,一些很簡單的遊戲已經可以玩好耐。例如是Peek-a-boo,家長抱起小朋友飛及升降機遊戲、搖小船及韆鞦等等,都是一些好適合幼兒玩的遊戲,親子互動元素高。
職業治療師提醒2:玩具並非越多越好
Crystal認為,對於小朋友發展而言,玩具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小朋友專注較短暫,只有數分鐘,如果太多玩具,會令他們好分心,一望到一樣新玩具就會好想轉,好容易很頻繁地轉玩具。此舉令小朋友無足夠時間去探索,研究一件玩具然後發揮他的創意,更無法學到應有技巧及提升相應能力。所以,不論年紀,家長每次應該只提供1至2件玩具,當家長比俾or給?了1件玩具亦不是由得任由小朋友自己玩,需要從旁引導或觀察。如果一次想比2件玩具,都是提供多一個選擇,讓小朋友在2件之中選,二選一後將另一件先收起,玩到差不多才轉換。此外,玩耍時環境也需要配合,如果環境很雜亂,即使眼前有玩具,都會令小朋友分心,不能專注去玩。
不同年紀各有合適遊戲
Crystal重申,玩具及遊戲同樣重要,日常生活有許多簡單的遊戲可以玩,1至2歲幼兒適合一些感知肌動遊戲,例如攀爬的行為遊戲,可以去公園玩韆鞦及其他遊樂設施,從而去刺激小朋友腦部發展;2至3歲小朋友會玩好多重複組裝的玩具,例如Lego、簡單拼圖、開鎖玩具及扭螺絲玩具,透過多次練習去加深印象;4至6歲小朋友適合卡牌及桌上遊戲,例如大富翁、扭扭樂,還有集體遊戲如「123,紅綠燈」。
家長最好為小朋度身選擇玩具
其實坊間有很多不同的玩具,都可以用作達到提升兒童各方面的能力,但要小心選擇,因為現時比較多電子產品,可能聲音較響亮或光線太光亮,也有機會影響小朋友感官,容易沉迷或過度使用,反而簡單的玩具會更好。
另外,不少玩具包裝上會標示適用年齡,家長要留意這個資訊只能作參考之用,最好自己先了解該玩具的玩法,再去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小朋友去玩。如果家長擔心買了玩具小朋友不喜歡,想帶小朋友一起去選購,要明白小朋友很容易被玩具的外觀吸引,不宜讓他們在商店裡自由選擇,所以應由家長根據前述標準去選擇好兩款適合的玩具,再讓小朋友從中揀選一款,讓小朋友保留自主權,又能確保玩具適合他的年紀及能力。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