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食飯慢、常流口水、含飯不吞或因口肌發展遲緩?言語治療師分享4招改善寶寶進食問題
你的寶寶會否吃飯特別慢、常常流口水,或是食物總是含在口中不吞?這些都可能是口肌發展問題的訊號。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王樂瑜(Ivy),將帶你了解寶寶口肌功能發展的重要階段,以及該如何及早發現問題。
什麼是口肌發展?認識幼兒口部三大重要口肌部位
口部肌肉的發展對寶寶的語言發展、發音能力和進食技巧都扮演關鍵角色。健康的口肌發展關乎三個口肌部位,包括咀唇、舌頭和下顎的活動能力和協同運作。
咀唇
早在嬰兒時期,咀唇就需要具備足夠力量,讓寶寶能吸啜母乳或從奶樽啜奶;隨著寶寶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咀唇需要做出靈活及有力的合唇動作,以配合並緊貼不同食具的形態(如:匙羹、學習杯),確保食物或飲料進入口腔內。在咀嚼及吞嚥的過程中,咀唇閉合能力對於防止食物或汁液從嘴巴流出具有重要作用。
舌頭
初時,舌頭主要是前後移動,配合臉頰活動和呼吸協調來吸啜;隨著寶寶成長,舌頭逐漸發展出左右移動的能力,懂得將食物推到兩邊牙齦位置進行咀嚼。此外,舌頭的活動還有助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形成容易吞嚥的食糰,並將其移至咽部以準備吞嚥。
下顎
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寶寶的下顎主要以上下活動來咀嚼食物;漸漸地,下顎便能夠進行更複雜的旋轉式咀嚼,開合也更靈活和順暢,寶寶便能夠處理更多不同類型的食物。
治療師會從寶寶的口肌功能和日常表現兩大方面進行評估,從而知道寶寶的進食和口肌發展是否理想:
口肌功能:評估以上三大口肌部位的各項能力,包括活動的幅度和力量、持續進行同一動作的耐力、對觸碰、震動、溫度和味道等刺激的反應,以及維持固定位置的穩定性等。
日常的飲食和習慣:從了解寶寶的飯餐開始,例如他能夠咀嚼什麼質地的食物、以什麼方式進飲,或者寶寶能使用什麼食具等等。
口肌發展遲緩徵兆 吃飯特別慢、常常流口水、含飯不吞也要注意
1. 持續流口水
6至7個月大的寶寶因口肌未成熟或者出牙而流口水屬正常現象。但兩歲後仍持續流口水,則需要留意。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口部和臉頰的感覺反應較弱,未能感覺到口腔已囤積了口水或者正流出來;也有可能是肌肉活動能力或穩定性較弱,因而經常張開了口,不自覺地讓口水流了出來。
2. 進食緩慢
如果孩子經常含著食物不吞,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咀嚼,原因亦可能是口腔感覺反應弱,不察覺口中還有多少食物;或是咀嚼的力量及耐力不足,導致無法有效地把食物咬爛。
3. 吞嚥過急
與進食緩慢相反,有些孩子不經細嚼就把食物吞下去。孩子可能欠缺咀嚼食物的力量和耐力,或未能正確地感覺到咀嚼時食物質地的改變是否已適合吞嚥,這同樣反映出其口腔機能發展可能有潛在問題。
4. 咀嚼時食物溢出
進食時食物或汁液經常溢出,亦是重要警號。這可能是由於口腔感覺反應弱,無法準確地知道口腔中的食物在哪裡;或是控制咀唇、舌頭和下顎的肌肉力量不足,影響了在咀嚼和吞嚥過程中緊閉咀唇或將食物推移至合適位置。若一歲後仍無法保持合唇進食,都需要特別關注。
5. 食具使用困難
一歲後的幼兒應開始使用不同的食具,若他有以下情況便需要留意:使用杯子時無法以雙唇緊貼杯緣、無法正確使用吸管,或未能接受或使用奶樽以外的食具。
發展健康口肌有法 趣味遊戲強化口肌運用
1. 按年齡選擇食物
寶寶於大約6-7個月大開始長牙,此時便可以讓他試試米糊、水果蓉等糊狀食物。在9-12個月大時,可開始嘗試容易咀嚼或軟身的食物,例如嬰兒餅乾、碎肉、菜、粥等。1歲後,寶寶口腔肌肉發展更成熟,能較好控制食物並保持合唇進食,可逐步引入更多樣化的食物。
2. 選擇合適用具
1歲後應逐步減少使用奶嘴,避免影響幼兒的口腔感覺和探索能力。這階段可引入幼兒學習杯子、吸管和匙羹等食具,既能訓練雙唇緊貼能力,又可增強吸啜技巧和下顎控制力。
3. 增加口肌經驗
日常生活中,可使用不同溫度的物品(如暖毛巾)温柔地按摩寶寶的面部及口腔,增加感知體驗;也可鼓勵寶寶伸伸舌頭以清理口腔內的食物、舔拭咀唇等;利用有趣味的活動,如吹泡泡、吹風車等遊戲,這些都有助孩子練習下顎穩定性、咀唇及舌頭的活動和控制能力。同時,若幼兒已懂得咀嚼並咬碎不同質地的食物,建議家長準備飯餐時將食物塊切成適當的大小,避免將食物過度剪碎,讓幼兒有機會運用和鞏固已發展的口肌功能。
4. 掌握正確餵食技巧
一些不當的習慣可能影響口部功能的發展,也減少了練習的機會。例如避免讓寶寶進食時咬著匙羹,或張大口將整隻匙羮放入口中;較好的方式是將匙羹放於寶寶咀唇中間,讓他們主動合唇。如果寶寶未發展出自主合唇來取得匙羹上的食物,可用食指輕輕托下巴協助他。
Ivy提醒家長,在觀察幼兒的口肌發展時,要全面關注寶寶的進食表現和速度、進食不同類型和質地食物的表現、使用食具的熟練程度,以及流口水的頻密程度等等。如發現幼兒於上述範疇持續出現困難,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言語治療師評估和建議,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幼兒的進食問題。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