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專線|推動「具身智能」 今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

【Now新聞台】排除障礙物找到目標,看清遠近後,再判斷用哪隻手拿,這些都是「小兒科」,對於身高172厘米、重76公斤的它來說,搬整箱貨物都能輕鬆駕馭。

機械手有六個壓力傳感器,雙耳設有魚眼相機,能捕捉四周環境。這個工業領域人形機器人曾在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等汽車工廠實習3個月,練習分揀搬運及零部件裝配等。

優必選人形機器人製造商商務顧問David:「每個箱子的重量,包括尺寸,以及它行走規劃的路徑都具備非常多的挑戰性,它針對這些環境去進行一個運動控制的規劃,還有拿到不同尺寸的箱子,還要進行一個肢體手勢的調整。我們的應用場景,首先第一個階段是能實現這種工廠環境複雜任務的執行,其次就是進入商業應用的板塊,再慢慢進入到最終的家庭服務場景。」

團隊除了製作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之外,都會做一些較小體型的,像它身上有14個電機遍布在身上各個關節,可以執行一些基本動作指令。

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在工業、醫療、家庭服務等領域 ,除了進工廠打工,還可以拍片、演出及示範、騎自行車及跳舞等,活動場景多變,還任勞任怨。

今年全國兩會「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汽車等實體,與環境實時交互。製造商指,需要投入更多資金。

優必選人形機械人製造商首席品牌官譚旻:「在投入資金水平上,與美國其實有十倍至百倍的差距。中國除了有最大應用級別的市場,也有最龐大的消費力,所以這兩個部分都是可以幫助我們人工智能行業,或者機械人行業可以與美國在一定水平上相庭抗爭。」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而去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27.6億元,到2029年有望擴大至750億元。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