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忽略貧血藏隱疾

(綜合報道)許多人視貧血為小事,總認為休息多點,進補一下便能改善,更毋須求醫。其實貧血致病原因多不勝數,除最常見缺鐵性貧血外,地中海貧血、纖維瘤、內分泌病患等也可致貧血,乃隱疾重要徵兆。如常感易暈、精神不振,休息充足也未能紓緩,應求診驗血查清病因。 貧血大致分兩種,一是因失血等因素而致缺鐵性貧血,另一為非缺鐵型貧血,當中最常見為地中海貧血。婦產科專科醫生蕭成信指,港人貧血的情況甚普遍,其一主因是地中海貧血,新生嬰兒中約每十二名便有一人有不同程度的地中海貧血,值得關注。 地中海貧血乃遺傳性慢性貧血病,分隱性和顯性兩類,顯性患者大多一出生便有嚴重貧血,需要定期輸血,有的出世沒多久便夭折。隱性貧血患者大多只有輕度貧血,對日常生活未有太大影響,這類患者多於生育前驗血才知悉患有隱性地中海貧血。蕭醫生提醒,雖然隱性地中海貧血患者不會有明顯病徵,但也不容忽視,因夫婦如同時有隱性地中海貧血基因,孩子有四分一至一半機會率有重型地中海貧血,故建議計畫生育前應先驗血。 缺鐵性貧血是本港另一種最常見貧血類型,女性因經期量多,乃最常見的致病成因。由於患者非一次性大量出血,故身體會慢慢適應貧血狀態,令日常生活上不會明顯地感到不適,因而容易忽略病況。「一般女性血紅素指數約為11.5g/dl以上,當因經期而慢慢失血,而其造血功能又不夠補充時,便會令血紅素慢慢下降,由於人體會自然適應貧血狀態,有時下降至6-8g/dl度左右,病人也未必會察覺,往往是身邊人發現患者面色蒼白,運動功能下降才發覺。」蕭醫生補充。 一般而言,嚴重的缺鐵性貧血會有精神不振、疲憊、頭暈及氣喘等病徵,但這些病徵對都市人而言甚普遍,故容易被忽略,而且港人對貧血的認知不全面,總認為只要吃多點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及內臟等便可改善。 這類一知半解的觀念背後存在一定風險,因缺鐵性貧血未必是小事,除周期性出血等病因外,年紀較大的男性或女性,也有機會因胃出血、腸道瘜肉或其他內出血問題而患上缺鐵性貧血。若未肯定病源而盲目補充鐵質,只能治標非治本,更有機會錯失治療良機。 除內出血外,不少慢性疾病也有機會引發貧血,例如腎病、肝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惡性腫瘤等,而骨髓有問題亦可影響造血功能,故貧血有機會是嚴重隱疾徵兆。以甲狀腺功能低下為例,由於甲狀腺會影響造血功能,造成非缺鐵性貧血,但因其疲倦和嗜睡等病徵和一般缺鐵性貧血相若,所以很易令病者混淆,若非經專業診斷,往往難以區分。 蕭醫生補充︰「其實貧血有許多不同致病成因,有時更有可能由數種原因結合而成,就好像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導致非缺鐵性貧血,但由於同時會影響食欲,所以有機會令病人攝取鐵質不足,同時造成缺鐵型貧血。因此病人若長期有疲憊及頭暈等貧血徵狀,應及早求診和驗血,讓醫生專業斷症。」 不同病因的貧血,治療方法有很大分野,部分非由補鐵入手,如因纖維瘤、瘜肉、甲狀腺問題而致,更或需要動手術治理,因此切勿誤視貧血為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