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舊衣回收箱湧現 部份印簡體字 地政食環掃蕩 附回收舊衣注意事項

不少市民捐贈舊衣響應環保和幫助有需要人士,但近日多區出現來歷不明的舊衣回收箱,既無列出負責機構名稱、聯絡方法,亦沒有張貼獲地政總署批出的文件,掀起網民熱議。地政總署覆稱,與食物環境衞生署於周二( 28 日)展開執法行動,移除非法放置的回收箱。有參與政府舊衣回收計劃的環團稱,不明來歷回收箱收到的衣物或遭變賣圖利,應留意回收箱有否註明所屬機構。

地政總署回覆《Yahoo新聞》查詢時表示,在政府土地上放置任何舊衣回收箱,應經由民政事務總署的「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申請並獲審批,否則屬非法佔用政府土地。民政事務總署稱,若回收箱放置政府土地上但不屬計劃之下,會將個案轉介地政處作進一步跟進。

民政總署 2006 年起推出「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由參與的非政府機構負責營運及管理社區舊衣回收箱,所有回收舊衣及售賣舊衣物的收益均須用作慈善用途。現時計劃下現有 4 個管理機構,分別是香港地球之友、基督教勵行會、救世軍及長春社,在全港各區共放置 187 個「社區舊衣回收箱」。民政總署表示,計劃下每個「社區舊衣回收箱」上均印有民政總署的名稱和標誌,及管理機構的名稱及聯絡方法。

這些不明來歷的舊衣回收箱款式不一,設計簡約。Threads網民cchaiho圖片
這些不明來歷的舊衣回收箱款式不一,設計簡約。Threads網民cchaiho圖片
「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下的「社區舊衣回收箱」式樣。民政總署提供圖片
「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下的「社區舊衣回收箱」式樣。民政總署提供圖片

部份印簡體字:「多谢支持!」

不過,社交平台Threads近日有不少網民上載在多區拍攝的舊衣回收箱照片,可見這些回收箱款式不一,設計簡約,個別印有簡體字「多谢支持!」,但幾乎全部沒有負責機構名稱或標誌、聯絡方法,亦沒有張貼獲地政總署批出的文件。

申請「街站通」放舊衣回收箱也屬違規

另外,有舊衣回收箱雖印有機構及計劃名稱、聯絡電話,但地政總署文件列出是以申請擺街站方式,在街頭設置舊衣回收箱,惟署方「街站通」網上平台列明,不可透過「街站通」申請設置舊衣回收箱,機構須經民政總署「社區舊衣回收計劃」申請。

地政總署對此回覆表示,署方設有計劃,容許合資格申請人士及機構透過「街站通」申請暫時佔用政府土地,以舉辦非牟利和非籌款活動,但有關申請並不可用於放置舊衣回收箱。署方留意到有申請者利用該平台獲取不反對書,卻違規用於放置舊衣回收箱,署方會撤銷違規人士的不反對書,並採取適當執管行動,包括通知相關人士盡快移除違規的回收箱和騰空土地。

有機構的舊衣回收箱以申請擺街站方式,在街頭設置,惟地政總署「街站通」網頁列明,不可透過「街站通」網上平台申請設置舊衣回收箱。Threads網民mabelmpf圖片
有機構的舊衣回收箱以申請擺街站方式,在街頭設置,惟地政總署「街站通」網頁列明,不可透過「街站通」網上平台申請設置舊衣回收箱。Threads網民mabelmpf圖片
這些簡約的舊衣回收箱沒有負責機構名稱或標誌、聯絡方法,亦沒有張貼獲地政總署批出的文件。Threads網民karly.cheung圖片
這些簡約的舊衣回收箱沒有負責機構名稱或標誌、聯絡方法,亦沒有張貼獲地政總署批出的文件。Threads網民karly.cheung圖片
有舊衣回收箱印有簡體字「多谢支持!」Threads網民123_ming_圖片
有舊衣回收箱印有簡體字「多谢支持!」Threads網民123_ming_圖片

長春社:情況猖獗遍佈全港

「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其中一間管理機構長春社項目經理王詠琹接受《Yahoo新聞》訪問時表示,疫情後已留意到不明來歷的舊衣回收箱在新界一些偏僻地方出現,最近更伸延至港九新界市區。王也觀察到其寓所樓下設兩個,促當局正視,因這些回收箱不但佔用街上地方,有時可能產生衞生問題,而且對循正式途徑申請設置舊衣回收箱的機構亦不公平。

王詠琹估計,設置不明舊衣回收箱目的是藉變賣舊衣賺取收入,擔心若市民捐贈予來歷不明的回收箱,情況會越來越猖獗,「因為收到嘢嘛,咁佢咪越擺越多,其實都係阻街。」她相信,這些舊衣回收箱「一定會分薄」非政府組織的舊衣回收量,「有啲市民可能以方便為首要條件,捐到屋企就近嘅回收箱。」

長春社的舊衣回收箱。長春社圖片
長春社的舊衣回收箱。長春社圖片

她建議市民如將舊衣捐到回收箱,應留意回收箱有否列明屬於哪個機構,「連電話名稱都無,其實你捐咗嘅衫係咪真係做到你想做嘅事呢,probably唔係囉,都唔知畀咗邊個,利用你嘅衫賺咗錢」;應捐到認可慈善團體的回收箱,例如屋苑、法團與回收機構合作設置的回收箱;及使用「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下的回收箱。

長春社在「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下,負責 42 個社區舊衣回收箱,每季會將其中一半的回收箱,以抽籤方式交由慈善團體申請營運,營運期為 3 個月。王詠琹補充,長春社將回收所得的衣物運送到東南亞國家轉售,所得收入用於機構環境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