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的使命:和你一起破地獄(子女與父母篇)
作者: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委員會召集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
最近,《破地獄》這部電影票房「破億」,成為城中熱話。這個話題也在我的診症室裡引起了不少討論。
電影中的名言:「在生人裡也有很多地獄!」這句話讓我思考,地獄不僅存在於夫妻之間,也存在於子女與父母之間。
最近,我接觸到一位母親與女兒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女兒現在也成為了一位母親。
女兒問醫生:「你最近有看《破地獄》嗎?」
醫生回答:「太多病人想跟我分享,但又怕劇透,所以我早早就和家人看了!」
女兒興奮地說:「那你有沒有看到許冠文和黃子華的訪問?」
當她得知我還未看時,立刻分享起來,顯然是有所準備。「在第27分鐘,許冠文回憶起當年創作《鐵塔靈魂》的艱辛,提到他父親不僅沒有讚賞,還批評他不學無術,建議他參考唐滌生的作品。他感慨當年代的父母,兒子明明考第一,都話他只是撞彩;明明係得,卻說成呢樣唔得嗰樣唔得, 但那個爸爸沒料到萬一那臭小子信以為真怎麼辦?」
作為女兒的病人,她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即使我考上了香港的一流名校,媽媽卻總是說,她不明白我憑什麼能考上這所學校,這樣的話聽了很多年!」
醫生問:「她這樣說的意思是什麼?」
女兒回答:「大概是我根本不聰明,只是運氣好吧?」
醫生:「聽到這樣的話,你有什麼感覺?」
女兒:「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往後窮盡一生的氣力去證明我的能力和努力,但這件事一直讓我耿耿於懷。」
醫生:「最近你也要帶你的小女兒去考小學,是嗎?」
女兒:「是的,包括一些家裏附近較普通的小學和一些名校。」
醫生:「如果小女兒能成功考進這些名校,你會怎麼和別人說?」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一定不會像媽媽那樣說!」
醫生問:「如果你和一群家長在一起,小女兒不在場,你又會怎麼說呢?」
這個問題讓她有些猶豫,過了幾秒她說:「啊!我可能也會這樣說,為什麼呢?」
醫生:「是嗎?想一想為什麼你也會這樣說?」
女兒:「因為這樣說聽起來不會太囂張,也要考慮其他家長的感受。」
醫生:「在中國社會中,這樣的對話並不罕見吧!」
醫生接著問:「還有,媽媽知道你有情緒問題,她有什麼感覺?」
女兒:「她當然不希望我的情緒問題和她有關。」
醫生:「如果我是她,我也可能會感到非常不開心,並希望子女明白,其實我從來不要求太高,也不一定希望子女進入名校,這樣的想法過去、現在甚至將來都是一樣的。」
女兒鬆了一口氣:「現在我似乎更能理解媽媽的想法了!」
但她仍有疑惑:「為什麼媽媽的話總是這麼負面,讓人覺得不太舒服?」
醫生:「你認為為什麼?媽媽成長時的環境是怎樣的?」
女兒說:「以我有限的記憶,婆婆的說話方式也是這樣,可惜婆婆現在已不在人世了!」
醫生:「原來媽媽的說話方式也跟婆婆一樣。」
女兒:「可能這是媽媽童年學習到的溝通方式。有趣的是,這種方式似乎也有一點「傳承」。」
醫生:「那現在呢?你認為媽媽可以改變嗎?」
女兒:「我覺得不行,如果有,也是很少。」
醫生:「你認為誰可以作較大的改變?」
女兒:「我想是我自己吧。希望情況不會一代傳給下一代。」
醫生:「讓你整理一下我們今天的思路,我們下次再談吧!」
親子關係一直是無數亞洲家庭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課題。在華人社會中,似乎約定俗成地認為不應該過於稱讚和欣賞子女,否則孩子會變得驕傲,而不求上進。因此,父母常常指出孩子的不足,即使孩子表現出色也不提,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認同自己不夠好,從而更加努力。這種缺乏正面鼓勵和有效溝通的育兒方式,往往使孩子無法欣賞自己的價值,亦可能影響到子女對父母以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非常敏感。
在看似尖酸刻薄的言語中,或許只是一份不懂表達的愛。當然,有時子女會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考到好成績、進入名校,父母才會愛我,但這倒未必是父母的本意。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病並不罕見,但如果這些心病導致情緒或心理問題,就可能需要尋求家庭治療師或專業人員的幫助。
在適當的情況下,我們鼓勵雙方坦誠溝通。然而,教育子女從來都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更何況改要變父母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立場,有時可能徒勞無功,甚至影響雙方感情。
不如嘗試改變自己,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和子女,身處「三文治世代」,不妨打破世代的循環,戒掉上一代遺傳下來的陋習,從內心出發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重新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
關心別人「破地獄,你破咗未 ?」
還需關心自己,「你有沒有心中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