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父母如何變成講故事高手?不說教而令孩子明白道理

育兒丨父母如何變成講故事高手?不說教而令孩子明白道理
育兒丨父母如何變成講故事高手?不說教而令孩子明白道理

向孩子講故事,既能維持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提升語文技巧和思考能力。可是,子女有時聽不了一會就開始缺乏耐性,甚至要求放下書本改玩玩具?協康會言語治療師張明慧(Elizabeth)分享爸爸媽媽講故事的技巧,令故事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愛上講故事的環節!

向孩子講故事,既能維持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提升語文技巧和思考能力。
向孩子講故事,既能維持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提升語文技巧和思考能力。

如何變成講故事高手?

Elizabeth認為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只要能做到以下條件,便是好的說書人!

1. 舒適的環境、由孩子選書

想吸引孩子聽故事,先要預備合適的環境,讓孩子更輕鬆和投入狀態。當然,子女的興趣也要重視,有些孩子喜歡恐龍、有些喜歡車,家長可以先挑選幾本適合孩子能力的圖書,再讓他從中挑選最感興趣的。

2. 語調輕鬆有趣、即時讚美

講故事的過程中,家長盡量保持語調輕鬆有趣、提高趣味性,才能吸引孩子繼續專注聽下去。例如稍為強調或者加一些動作來演繹特別的字詞,例如「小白兔食咗好~多、好~多蘿蔔,佢個肚都漲咗起來」(做一個好飽的動作)。而且,小朋友需要多鼓勵,爸爸媽媽不妨在適當時刻稱讚孩子的表現,例如當孩子猜到故事的發展,可以稱讚他:「很厲害喔!你估到跟著發生咩事噃!」又如果當孩子有不同想法時, 家長也可以回應:「你呢這個想法好創新啊,欣賞你!」。

3. 保持共同專注、留意孩子反應

講故事時,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要只望著書本,要不時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也要留意孩子有沒有專心聆聽和參與。此外,建議家長跟隨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維持共同專注,並回應孩子的帶領和提問,擴展對話內容。

4. 以生活事件作故事題材

其實「講故事」並不限於「睇圖書」! 圖書只是一種工具, 提供一個引子和平台, 讓大家「傾計」, 互相有來有回的表達和聆聽。有些孩子對圖書或不大感興趣,不用擔心!Elizabeth提議家長多可靈活運用書本以外的模式和媒介去「講故事」。即使沒有圖書,家長也可以選擇利用一些小道具來輔助,例如拿著布偶在梳化上走來走去演繹爬上高山。有時甚麼書本、道具也不需要,就把當天發生過的事,變成故事般說出來,與孩子一起分享感受。甚或一起發揮想像力,天馬行空地跟孩子合作創作一個故事。

5. 「故事環節」要合時

有的家長會安排在孩子睡前講故事。雖然這個習慣有一定益處,但Elizabeth也請家長留意,若孩子當天真的感到疲累或不太想聽故事,其實也可以給大家「放假」,不一定要強制每天進行睡前講故事的環節,以免孩子對此產生反感。若孩子仍在學前階段,爸爸媽媽可把故事時間控制在大約10-15分鐘內完成。因為若時間太長,孩子的專注力未必能夠維持。

家長向孩子問故事內容以外、具延展性的問題,讓講故事的範圍不單發生在故事之中,同時也能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家長向孩子問故事內容以外、具延展性的問題,讓講故事的範圍不單發生在故事之中,同時也能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講故事技巧

1. 與孩子保持互動 推動認知、邏輯思考

Elizabeth補充,講故事對孩子發展語言、思考、邏輯推理大有幫助。孩子回答問題後,如果他們的句子不太通順,例如回答「小白兔呀,揾到啲朋友見到佢呀!」這時,家長可隨即以完整句子替他覆述:「哦,小白兔去咗探朋友」。孩子也有機會學習一些句子組織或者事件中的因果關係,例如家長示範說:「因為白兔掛著佢啲朋友, 所以便出發去探望他們」解釋小白兔外出的原因。這樣,家長和子女既可以在當中互動,又能提高孩子的聆聽理解和說話組織能力。

2. 即時讚美

小朋友需要家長的鼓勵,爸爸媽媽不妨在適當時刻稱讚孩子的表現,當孩子猜到故事的發展,也可以稱讚他們聰明。

3. 按孩子興趣引導

講故事也要重視子女的興趣,有的孩子喜歡恐龍、有的喜歡車,爸爸媽媽可以按照各自的興趣引導孩子。

4. 開放式問題延伸思考空間

除了留意孩子能否明白故事內容,家長可以按故事情節來帶動話題或者提出故事以外的延展性問題,擴闊孩子的思考和引導他推測故事發展和人物反應等,甚至可以分享對故事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例如故事提及到小白兔去吃紅蘿蔔,父母可以問孩子是否也喜歡吃紅蘿蔔、在哪裡吃過、可以在哪裡買到紅蘿蔔等問題,讓話題不限於故事裡面,同時也能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Elizabeth提醒家長不要心急催促,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消化、思考。若是講故事後馬上要急著答問題,不小心讓氣氛變得有如測考一般,孩子便不能好好享受這一段原本是輕鬆的故事時間。

對於語言能力較成熟的孩子, Elizabeth提議家長以開放式問題延伸孩子的思考空間。家長可以跟他們討論若果落入與故事角色同樣的處境,他們會怎樣做?或者問:「你認為主角為甚麼要這樣做?」。

5. 引導孩子思考是非對錯

爸爸媽媽也可以借用故事中的事節,擴展孩子的理解、思考個別行為是對還是錯。例如討論一下「小豬咁樣講大話,你認為啱唔啱呢?」、「小豬打破水又不敢承認,點好呢?」,從而引導孩子自己明白故事帶出的道理,而不用像「這個故事教訓我們…..」般開宗明義地說教。孩子通過自己消化而明白道理,印象會更深刻。

在講故事期間,父母向孩子之間通過題問分享意見,從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思考個別行為是對讓還是錯。
在講故事期間,父母向孩子之間通過題問分享意見,從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思考個別行為是對讓還是錯。

6. 善用六何問題

家長的提問和引導不單能帶動孩子對故事內容產生興趣,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思考和邏輯推理更是大有幫助。家長不妨透過提問來幫助孩子理解,例如按著「六何」發問,即是「何人/誰 /邊個」、「何時/幾時」、「何事/什麼/咩」、「何地/哪裡/邊度」、「為何/為什麼/點解」及「如何/怎樣/點樣」。如果孩子比較害羞,爸爸媽媽可以在提問後作示範,例如「我估小白兔跟著會去食蘿蔔,你覺得呢?」鼓勵孩子也嘗試回答。

7. 多用形容詞 加強語文技巧

當然不可以只發問問題!Elizabeth建議家長一邊講故事,一邊加插不同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來豐富故事內容和當中的用詞。例如是「佢跳得好遠啊」、「佢好努力咁爬上樹頂」等句子。若孩子的能力較高,能理解較多詞彙,爸爸媽媽更可以加入形容情感的詞彙,除了「開心」、「不開心」外,還有「興奮」、「悲傷」等。

8. 以生活事件作故事題材

父母很多時候也會集中以書本作為講故事的素材,而Elizabeth也提議家長多善用書本以外的工具。雖然書本是非常合適的工具,但原來不一定要有書才能講故事。生活當中其實也有不少題材,即使是一段對話也能變成一個故事,例如當家長問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孩子敘述事件也是講故事的一種,而家長分享上班時發生的事件,也能像平日講故事般,向孩子發出提問、與他們互動。

選書要按發展階段 分進程調節圖畫文字比例

我們可以依據孩子的發展年齡、生活經驗與興趣,來選擇共讀圖書 。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弱,可選擇較重複、文字比較少、 圖畫清晰,以及含操作性或互動性的繪本。如果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強,圖書中的故事情節豐富但清晰、涉及不同人物想法和心情的內容。

Elizabeth將圖書的分為幾個進程,從一歲左右起,爸爸媽媽已經可以開始和孩子一起聽故事和揭圖書,一般以圖畫為主,輔以簡短、具韻律感的文字,讓家長可以像唱歌一樣,有節奏和起伏地朗讀內容。當孩子稍為長大,便可以選擇由主要是圖畫配合少許文字的繪本類型圖書。到了下一個階段,書本中圖畫和文字的比例可以相應地調節,例如一些橋樑書中,文字會增加成每段三至四句,圖畫由敘事主體退居為輔助角色。而當孩子上到小學,閱讀的書本漸漸變為文字為主,圖畫以插圖的形式出現。在選書的進程中,當孩子漸漸能掌握到閱讀技巧,便能自行閱讀文字為主的圖書,自行理解篇章。

協康會言語治療師張明慧
協康會言語治療師張明慧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