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孩子扭抱應否即時滿足要求?專家分析五大唔肯行路原因+對症下藥

育兒|孩子扭抱應否即時滿足要求?專家分析五大唔肯行路原因+對症下藥
育兒|孩子扭抱應否即時滿足要求?專家分析五大唔肯行路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行路,但是行兩步就突然扭計要爸爸媽媽抱,如果不抱就一直喊,抱起了就不肯落地自己行。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服務主任許巧英分析,3歲以下小朋友扭抱的五大原因,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需要,其實只要對症下藥,問題都有方法去解決。

小朋友不肯行路的原因

1.容易累、肚餓、身體不適

小朋友面對生理需要如容易累和肚餓,或是身體不適,都會很直接用哭鬧表達不舒服的感覺。小朋友生理發展需要鍛鍊,多行路訓練肌力,身體狀況好,才會喜歡走路。若小朋友經常扭抱,家長可先了解小朋友的需要,若只是因為疲倦而不想走路,家長可以用言語方式鼓勵小朋友。許姑娘指,即使是1至2歲的小朋友,家長也可以嘗試用簡單的語言和他們溝通,「媽咪爹哋都知道你攰,但係媽咪爹哋都攰,都想鼓勵你行足全程,不如我哋幫下你先,你行一陣我哋抱一陣啦」;或用小朋友語言去表達:「你攰爹哋/媽咪都會攰㗎,咁爹哋/媽咪啲手仔、腳仔都會攰,要休息吓,不如我哋抱你一陣,你行一陣,等我手仔都可以休息一陣」。當小朋友願意行,家長就讚賞和欣賞他付出的努力,找方法鼓勵他。

如果小朋友太細個、剛學識行,家長也要理解孩子力量還未足夠。
如果小朋友太細個、剛學識行,家長也要理解孩子力量還未足夠。

如果小朋友年紀太小、剛學識行,家長也要理解孩子力量還未足夠,如果不想抱,建議外出時帶備嬰兒車待命。如孩子出現不肯坐的情況,有可能是他感到不安或悶,家長可在車上放孩子熟悉的毛巾被、公仔或玩具,以增加其安全感及加快適應環境。推車的時候可與孩子聊天或唱歌,讓他知道父母並沒有消失或離開,減低哭鬧的機會。

2. 體格等生理性原因

1-2歲的小朋友剛學會行路不久,有些生理性原因如協調能力、肌肉張力、扁平足、內外八字腳等問題可能影響到行路,導致行一會兒已覺得好累。父母可留意情況,如發覺孩子不時「左腳撠右腳」或容易跌倒,步履不穩,就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評估。

3. 剛學識行容易跌倒、無信心

內向、焦慮、敏感的小朋友容易感到挫敗,有機會因為曾經被人撞倒,怕自己受傷而缺乏信心走路,便想父母抱,是很普遍的情況。家長容易誤解小朋友,以為他們是懶、不聽話、不合作。許姑娘建議家長首先協助孩子建立信心,例如由行一些平坦的路開始,讓孩子熟習行路,或是讓小朋友選擇他想行的地方,提高他對行路的興趣。在外出時家長亦應規劃休息時間,避免小朋友因太疲累而放棄。此外,針對缺乏信心的小朋友,父母要多欣賞、多稱讚,或是把行路當成遊戲,增加刺激感,讓孩子更有動機去行路,慢慢建立自信心。

針對缺乏信心的小朋友,父母要多欣賞、多稱讚,或是把行路當成遊戲,增加刺激感,讓孩子更有動機去行路,慢慢建立自信心。
針對缺乏信心的小朋友,父母要多欣賞、多稱讚,或是把行路當成遊戲,增加刺激感,讓孩子更有動機去行路,慢慢建立自信心。

4. 缺乏安全感

有些小朋友容易焦慮,害怕陌生環境,而缺乏安全感。許姑娘見過有初次到訪中心的小朋友,因缺乏安全感而不肯落地,會抱緊家長,觀察環境後才能適應。她建議家長可嘗試帶小朋友走一些較熟悉的路,一同多走幾次,令他明白行路不是可怕的事情,減低其不安的感覺,從而令他願意自己走路。

許姑娘亦舉了另一例子,指有一些小朋友因為弟弟或妹妹出生,而出現行為倒退的現象,明明已學會行走,卻扭計要爸媽抱。這些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需要正視。平日家長可以在家中抱抱孩子,多和他聊天,令他感到被父母重視及需要,從而釋放內心不安的感覺,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孩子。

有些小朋友焦慮感較重,容易害怕陌生環境,因缺乏安全感而不肯落地,要先攬實家長,觀察環境後才能適應。
有些小朋友焦慮感較重,容易害怕陌生環境,因缺乏安全感而不肯落地,要先攬實家長,觀察環境後才能適應。

5. 外在環境因素

許姑娘發現,當小孩剛學會行路的時候,對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看到有趣的事物都想衝到面前去看、去摸、去玩,很多家長害怕小朋友破壞物件、受傷,或是騷擾別人,便會突然抱起小朋友以制止他的行動,漸漸令小朋友失去探索的動機。家長需注意自己會否有這樣的行為,有時太保護或太放任小朋友同樣會產生問題。如果想提升小朋友行路的動機,家長可多鼓勵和欣賞孩子,或用遊戲的方法去刺激動機。

用遊戲刺激小朋友行路動機

家長可為一段短距離的路程製造目標,例如在逛超市的途中,叫小朋友幫忙拿一件指定物件,引起他的興趣,鼓勵他自己走路去找。如果小朋友在途中扭抱,家長就要快速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跟他說「前面好得意喎,我哋一齊行過去睇吓係咩啦!」,引導小朋友自己行到目的地,再稱讚及肯定他。萬一孩子一出門口已要求家長抱,家長可嘗試與他「講數」,訂立一些步行目標,例如行到樓下可以抱一會兒,抱到街口就要自己行,行多久又能休息;或是在一段路「鬥快跑」,讓過程增加變化而變得有趣,增加小朋友自己走路的動機。

哭鬧扭抱如何處理?

其實小朋友哭喊多數是發洩情緒,許姑娘認為,家長不用急於阻止小朋友哭,可先任由他哭一會,發洩負面情緒,再了解他因何事而哭,之後才處理事件。「若小朋友一哭就抱起他,會令到他覺得以後只要哭就有得抱,所以等他冷靜下來後才抱會比較好。」這也是一個方法令小朋友知道他需要自己平復情緒,並不能用哭鬧達到他想被人抱的要求;而且家長亦可以在過程中一起冷靜自己。

家長越冷靜小朋友越快平復

許姑娘表示,她很明白家長要處理孩子的情緒時,自己的情緒也容易受到影響,可能會十分煩燥,但是罵孩子對事情沒有幫助。她建議家長嘗試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為甚麼他會扭計,有甚麼需求,而不是一聽到小朋友不想行要人抱就呼喝他,因為負面的情緒會「傳染」小朋友,孩子看到父母情緒激動,自己也會緊張。相反,家長越冷靜,小朋友越容易控制情緒。如果家長認為自己當下未能冷靜好好說話,可利用眼神與孩子溝通,點點頭告訴他爸爸媽媽已知道他很累,明白他的需求,之後再問清楚是否想去廁所、餓不餓,還是街上人太多會怕等等。

孩子看到父母激動,情緒也會變得緊張;相反,家長越冷靜,孩子比較容易控制到情緒。
孩子看到父母激動,情緒也會變得緊張;相反,家長越冷靜,孩子比較容易控制到情緒。

和小朋友好好溝通

許姑娘指出,3歲的小朋友已有能力行走約20分鐘,如果孩子明明能夠自己行,卻要扭抱哭鬧,家長就要和小朋友好好溝通,讓他知道哭鬧對事件沒有幫助。有些孩子其實已知道自己哭鬧會引起旁人的目光,父母礙於環境壓力會順從他的需求,於是會用這個方法挑戰父母,以求達成目的。這種情況下,家長與小朋友講道理也未必有用,可以先抱起孩子離開現場, 等兩方冷靜會較好。

不過,回家後最好跟小朋友解釋,讓小朋友知道自己漸漸長大、體重增加不少,爸爸媽媽抱完他也會感到疲累和不舒服,從而鼓勵他自己走路。許姑娘提醒家長,可以在孩子約2歲半時開始減少推嬰兒車或抱的時間,令他有更多機會習慣走路,如果抱太多就會失去日常鍛鍊肌力的機會。

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服務主任 許巧英
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服務主任 許巧英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