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小朋友唔聽話 心理學家分析背後心態 家長因應年齡制定教法

育兒丨小朋友唔聽話 心理學家分析背後心態 家長因應年齡制定教法
育兒丨小朋友唔聽話 心理學家分析背後心態 家長因應年齡制定教法

孩子不聽勸告,硬要做出不恰當的行為,身為父母難免感到「激氣」,若控制不住情緒,更會忍不住破口大罵因而破壞親子關係。我們找來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分析不同年齡層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解決辦法!

6歲或以下孩子 好奇心驅使不聽話

李偉堂博士認為,6歲或以下的孩子對世界的了解還少,仍然充滿著未知,所以有許多事情還不明白。他們有時會發揮好奇心而想到就做,例如2歲的孩子走進玩具舖,看到喜歡的玩具便會直接拿走。這並非是孩子要刻意不聽父母的話,而是有機會因為他還未明白買玩具要付款,也沒有考慮買回家後要放在哪裡,甚至忘了爸爸媽媽數天前才買了玩具。而當父母與孩子持相反意見,孩子有時並不能理解原因,便會有脾氣,出現不聽話的情況。

小朋友-唔聽話-不聽話-難教
6歲或以下的孩子對世界的了解還少,仍然充滿著未知,所以有許多事情還不明白。

維持良好親子關係 孩子更願意聽話

要讓年幼的孩子遵從自己的話,李偉堂博士建議家長從親子關係著手。由於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當他們因為不了解情況而堅持己見,爸爸媽媽即使嘗試解釋,孩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孩子若知道父母愛護自己,會明白爸爸媽媽不讓自己做一件事時,是出於好意而並非要讓自己難過,便會較為願意跟從父母的做法。但相反,若父母的教養手法不穩定,孩子容易感到無所適從,這種情況下會更堅持自己的意向。

在孩子年幼的階段,想要他們聽話,父母可以從親密的時光著手。爸爸媽媽增加與他們玩耍、相處的時間,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父母的疼愛。當孩子遇到不如所願的事情,父母並不是以責備的方式,而是以溫和的方式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孩子會相對容易遵從父母的話。

6歲以上孩子 想要自己作主

孩子到了6歲便進入另一階段,而不聽話的原因也略有不同。李偉堂博士了解到,孩子會開始覺得自己知道許多事情,因而想要自主的感覺,這個傾向更會隨著年紀愈大而愈強烈。較年長的大孩子有時在考慮完覺得可行後,便會付緒行動,但畢竟他們人生經驗還是不足,仍是有機會犯錯。當父母這時阻止,但孩子又認為自己的想法沒錯,便會認為父母不明白自己,因而駁嘴、爭執。

小朋友-唔聽話-不聽話-難教
較年長的大孩子有時在考慮完覺得可行後,便會付緒行動,但畢竟他們人生經驗還是不足,仍是有機會犯錯。

另外,李偉堂博士也指出,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穩定,也會造成孩子不願聽話。例如當夠鐘要離開公園,父母有時容許孩子多玩一會,但有時又會拒絕,孩子從中未能學會遵從,便會做出違抗行為。

先解釋 再放手讓孩子決定

6歲以上的孩子具備一定能力了解自己的行為,但仍跟不上成人的判斷能力,因此李偉堂博士建議家長在斷定孩子不聽話前,先嘗試了解孩子對事件的看法,以及作出「不聽話」行為的原因。爸爸媽媽聆聽孩子的想法後,了解到孩子對事物的誤會,便能向他們解釋不明白的地方。

例如孩子打算一回到家便要馬上看電視,待晚飯後才做功課。父母先沉著氣詢問原因,發現原來子女認為自己能在睡前的空檔完成功課,便能從中加以解釋:當做完功課後要馬上睡覺,便會犧牲玩樂的時間,到時便會覺得不好受。孩子知道父母角度出發的想法,便能自己權衡輕重,也較易聽從父母的話。

6歲或以上的孩子開始對事物有一定理解,因此爸爸媽媽解說情況後再讓孩子決定的方式,不但能豐富孩子對事物的理解,也能給孩子被尊重、能夠自主的感覺。

讓孩子承擔後果

若孩子在解說情況後仍堅持己見,父母該怎麼辦?李偉堂博士認為若行為無傷大雅,父母也可以讓孩子經歷不會太嚴重的後果。有的孩子能遵從父母的講解,有的孩子需要親身經歷才能遵從,所以只要後果不太嚴重,也不妨放手讓孩子上一課,就正如孩子做出好行為,也會享受到好的結果一樣。

小朋友-唔聽話-不聽話-難教
李偉堂博士認為若行為無傷大雅,父母也可以讓孩子經歷不會太嚴重的後果。

應否在必要時懲罰孩子?

李偉堂博士提醒家長,若要懲罰孩子,在事前要預告後果,否則在孩子不知道後果的情況下犯錯受罰,情緒會容易失控。例如爸爸媽媽一早已跟孩子說好了不買玩具,但預料到孩子經過玩具店還是會扭計。父母可以先預告:「如果你一會兒要走進玩具店,那麼我們便不會再走那一條路。」當孩子還是要堅持買玩具,父母便可以按照事前說過的話懲罰孩子。

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
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