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小朋友返學不肯說話 是害羞還是選擇性緘默?

育兒|小朋友返學不肯說話 是害羞還是選擇性緘默?
育兒|小朋友返學不肯說話 是害羞還是選擇性緘默?

小朋友在家中開朗多言,但出街和返學就好像變了另一個人,變得害羞、怕生又不肯說話?如果長時間持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會對小朋友成長及社交造成問題。小時也有類似經歷的香港童協創辦人Ms. Wincy指出選緘症有多個介入方向,最重要是幫小朋友建立信心去表達自己,重掌日常生活。

甚麼是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是一種情緒問題,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研究指出,選緘症通常在5歲之前發病。選擇性緘默的主要特徵是在家或熟悉的環境中表現正常,但在外出,例如在學校、家族聚會、興趣班或其他場合,他們會感到焦慮而不願開口說話。在亞洲地區,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會被誤解為害羞或文靜。如果家長忽視這個問題,可能會令焦慮症狀變得更加嚴重,對孩子的情緒健康、學習和個人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選擇性緘默的主要特徵是在家或熟悉的環境中表現正常,但在外出,例如在學校、家族聚會、興趣班或其他場合,他們會感到焦慮而不願開口說話。
選擇性緘默的主要特徵是在家或熟悉的環境中表現正常,但在外出,例如在學校、家族聚會、興趣班或其他場合,他們會感到焦慮而不願開口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選擇性緘默症診斷準則為:

  • 持續地無法在預期要說話的特定社交場合(例如:學校)中說話,但在其他場合可以說話。

  • 情況會阻礙學業或職業上的成就或其他社交上的溝通

  • 這種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不包括入學的第一個月)。

  • 緘默不能歸因於其他疾病,例如溝通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礙,或者其他因素,例如對於該情境所使用的語言缺乏知識或自信(例如孩子剛剛遷移到新的文化環境)。

上學是較容易發現患上選緘症的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通常在孩子入學後才被發現,在學校環境中,孩子通常非常安靜,甚至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說話。這種沉默不是普通的害羞,因為情況可能持續一年,即使他每天都與班主任見面,但都未必會與老師說話,或者坐在他旁邊的孩子可能從未聽到他的聲音。這種情況可能暗示了問題所在:在家中他可以正常地說話,但在特定的場合,例如需要說話的場合,就無法自如地開口。

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通常在孩子入學後才被發現,在學校環境中,孩子通常非常安靜,甚至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通常在孩子入學後才被發現,在學校環境中,孩子通常非常安靜,甚至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說話。

此外,我們還會觀察到一些特定的行為表徵,例如小朋友是否感到緊張、手心冒汗、肢體僵硬或者呆立在原地無法移動。這些症狀可能更嚴重一些,或者他可能出現心跳加速、臉紅耳熱和面無表情等表徵,而平時他並不會出現這些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只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現,並且導致他緊張到無法說話,綜合以上都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行為表徵。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需要符合幾個準則才能確診選擇性緘默症,這不僅是偶爾不願意與人交談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一段時間,首一個月是不計算在內,第二個月起計持續足一個月已經需要注意。因此,如果有些孩子在學校已經半年沒有說過話,就要留意他的行為表徵是否符合上述選緘症的症狀。

家長過份保護 孩子易患選緘症

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包括先天成因、後天成因和加重因素。先天成因中,家族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焦慮症或其他情緒問題,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風險也較高。

後天成因包括教養習慣。有些家長可能會限制孩子嘗試新事物,對孩子表示擔心或有很多擔憂,甚至告訴孩子他們無法做某些事情,說出拒絕的說話如「你唔好做」、「你做唔到」,令孩子感到擔憂和不安。專家表示,在疫情期間,人們經常處於壓力之下,社交機會減少,家庭氣氛可能變得緊張,從而影響了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或教養方式產生變化。

後天成因包括教養習慣。有些家長父可能會限制孩子嘗試新事物,對孩子表示擔心或有很多擔憂,甚至告訴孩子他們無法做某些事情,說出拒絕的說話如「你唔好做」、「你做唔到」,令孩子感到擔憂和不安。
選擇性緘默症的後天成因包括教養習慣,例如家長告訴孩子他們無法做某些事情,說出拒絕的說話如「你唔好做」、「你做唔到」,也會令孩子感到擔憂和不安。

還有一些加重因素,例如突發事件,如家庭成員離世,尤其是與孩子親近的親人的離去,對於孩子來說,因為他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應對分離,這可能會引起他們許多擔憂和不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加劇孩子的緊張和焦慮感。

區分小孩是害羞還是選擇性緘默的方法

專家解釋,害羞的孩子需要一段暖身時間,適應後能開始說話,但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開口。例如,即使是每週見面的爺爺嫲嫲和公公婆婆,孩子可能面對這些親人也無法開口,暖身6個小時都不說話。這已經很可能超出了一般害羞的範疇,因為這些人對孩子來說是熟悉而且常見的。另一個區別是小朋友的緊張程度,有些個案可能緊張到,別人要求他們說話時,他們會躲進房間哭泣,而一般的害羞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因此,時間、長度或行為的程度也可以作為區別的依據。

即使是每週見面的爺爺嫲嫲和公公婆婆,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可能面對這些親人也無法開口。
即使是每週見面的爺爺嫲嫲和公公婆婆,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可能面對這些親人也無法開口。

治療消除孩子對說話的恐懼

有幾種治療模式對選擇性緘默症有效,包括認知行為治療、遊戲治療和藥物治療。遊戲治療更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認知行為治療則應用的年齡層較廣,亦可能因應情況可能需要醫生處方藥物治療,由精神科醫生負責。另外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如言語治療和音樂治療。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旨在讓孩子在用說話表達自己時重拾信心,同時減少擔憂和焦慮的感覺。因此,有些方法會著眼於調整家長和小朋友的教養互動,還有希望在學校環境中協助孩子進行過渡,因為選擇性緘默症有可能與其他特殊教育需求(SEN)有重疊。如果發現有這個情況,建議尋求相關專業人士的諮詢。

鄭穎賢(Ms Wincy) 註冊教師、特殊幼兒導師、言語治療師
鄭穎賢(Ms Wincy) 註冊教師、特殊幼兒導師、言語治療師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