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以智能工具助製虛擬短片促營銷 學者稱或為帶來監管挑戰

AI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內地公司提供利用AI生產「數字人分身」的工具,讓商戶可以大量製作短片營銷。使用者只要上載一段大約一分鐘的真人拍攝片段,讓AI學習上載人的聲音、表情和肢體動作,就可以生成出跟真人相差無幾的短片,內容亦可以不同。 大灣區新媒體協會秘書長曾晶晶,亦有經營相關服務的公司,她說這套工具大約三百多元人民幣,包括一次模仿真人學習,以及生產大約40分鐘短片。她表示,以往商戶拍攝一段影片耗時很長,成本亦高,但此工具可以讓使用者以短時間和高效生產影片。 她說在推廣的過程發現社福界和教育界對這套工具十分感興趣,未來可能應用成為學習或治療工具,例如說話不順暢的兒童,可以向自己的「數字人」學習,預見到自己流利說話的狀態。 曾晶晶說,留意到不少人會擔心私隱問題,所以在發展技術時設計了一些程序,例如在過程中,必須真人再拍攝一段朗讀授權聲明的影片,而這段聲明只能實時拍攝,不能上載代替,確保肖像不會被其他人盗用。 現時內地只有部分省市對AI數字人作出規範或指引,例如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上月發布指引,當中包括使用虛擬主播,應通過合法合規途徑獲得虛擬主播使用權,使用其他人肖像作爲虛擬形象,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要先取得肖像權人同意等。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認為,這些「數字人」的出現可能會為監管帶來挑戰,相關方面須盡快就此探索並立法,而平台亦要監管,例如使用了「數字人分身」就須標記註明,當局亦要做好教育工作,向公眾說明AI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產生不同的虛擬人物,讓公眾有鑒別能力,減少受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