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輸入暴增 勞工處員工被指壓力爆煲跳船 處方:勞工科一年16人離職 不存在辭職潮︱Yahoo
【Yahoo新聞報道】港府擴大輸入外勞一年半,外勞由每年平均約3,100人暴增至超過7.1萬人,是以往年均水平的23倍。自由亞洲電台(RFA)報道,勞工處有負責審批外勞申請的員工需跑數,已「壓力爆煲」蘊釀辭職潮。勞工處回覆《Yahoo新聞》時表示,過去一年,補充勞工科有16人因不同原因離職,主要是獲聘於其他職位,但「不存在所謂的『辭職潮』」。
員工跑數被迫OT 不敢請病假
自由亞洲電台(RFA)早前報道引述一名勞工處內部員工表示,負責審批計劃的「補充勞工科(申請事務組)」員工已陷入「工作爆煲」,組內30多員工正蘊釀辭職潮,近月更有3人不堪壓力辭職。報道引述員工稱,今年3月收到1,200宗外勞申請,即平均每人每月處理至少40宗新個案,比以往多一倍,還未計及積壓個案和續約個案,而且審批時間由以往約5個月,縮減至3個月,以達上級的「KPI要求」。
根據報道,所謂「KPI要求」即在處方接獲新申請後6周內 ,負責審批的員工須呈交個案至勞工事務主任作初步甄別,以展開4星期本地招聘程序,令審批員工不但要加班工作,甚至不敢請病假。
報道又引述該員工稱,去年10月至上月已三度發電郵向多位高級勞工事務主任、助理處長(發展)羅瑞芳等高層投訴,但對方僅回覆知悉相關情況,質疑管理層並無正視問題。該員工亦承認,由於時間所限,並不會查核每宗申請個案,所以很多申請「充滿水份」,亦未必符合「每聘請2名全職本地工可輸入1名外勞」的要求。
勞工處:16員工離職 編制已增人手
《Yahoo新聞》向勞工處查詢有否員工因審批個案急增,為追KPI縮減審批時間,壓力爆煲而辭職。處方表示,過去一年,補充勞工科有一名公務員及15名受聘於有時限合約的僱員因不同原因離職,但主要為獲聘於其他職位,不存在所謂「辭職潮」;處方又指十分重視員工意見,管理層不時與員工會面及討論工作情況,積極了解同事意見和關注。處方會持續檢視工作流程和員工的工作,並作合適安排以執行優化計劃。
勞工處又表示,2024至25年度及2025至26年度,補充勞工科分別增設12個和16個公務員職位,現時該科的公務員人手編制為72個職位。除公務員外,並聘用70多名合約僱員,協助推行優化計劃。勞工處並通過內部調配人手及精簡工作流程等措施,確保有效執行優化計劃。
處方續指,當接獲「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申請後,勞工處補充勞工科會盡快處理有關申請。一般來說,收到所有處理申請所需的資料及文件並通過甄別後,勞工處可於三個月內完成審批申請,包括申請僱主在計劃下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所需的時間。
為跑數把關鬆手?勞工處:獲批申請符規定
被問到如何確保員工不會為達KPI而對申請個案把關不力,勞工處只稱一直嚴謹處理每宗優化計劃的申請,強調獲批的申請均符合優化計劃的所有規定。根據計劃規定,申請僱主須填報申請輸入勞工的理據,並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優先聘請合適的本地工人,所提供的薪金須不低於當時市場相類職位的每月中位工資。勞工處同時為有關空缺進行就業選配,以轉介本地求職人士予僱主進行面試。僱主完成本地招聘後,須向勞工處匯報結果,勞工處會聯繫每名不獲僱主聘用的本地求職者,評估僱主是否有誠意聘用本地工人。
護理員、建造業、運輸業增逾2萬外勞
香港勞權監察上月發表報告書指,2012年至2022年11年間港府輸入34,556 名外勞,即平均每年輸入3,141名外勞。但質疑政府在未經諮詢下,分別於2023年6月及7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及建造業、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三個行業最多可輸入3.5萬名外勞,截至今年1月底已批出23,832個外勞配額。
本港原本規定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外勞,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此規定兩年,在2023年9月4日起最少批出47,474個配額。
獲批外勞人數相等65%失業人口
上述兩個計劃合共已最少輸入71,306名外勞,是以往每年平均輸入約3,100名外勞的23倍,相當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本港整體失業人數11萬人的65%。
侍應生外勞逾8000人
據勞工及福利局日前書面答覆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最新數字,截至今年2月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已接獲11,342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98,065名勞工,獲批申請涉及51,051名外勞,當中23,750人從事餐飲服務業。獲批最多外勞的首10個工種中,侍應生佔最多,有8,590人,其次是初級廚師及售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