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外向、內向孩子教養重點 摵甩外向=冇時停、內向=怕醜標籤
外向和內向是與生俱來的氣質,父母若能順應天生的個性,制定後天的教養方式,便能讓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中心主任周碧雲分享外向和內向孩子的不同需要,以及教養時要注意的面向。
外向、內向小孩的特性
內向
需要比較多獨處的時間,安靜地為自己「叉電」
說話比較謹慎,容易令人誤會是害羞
喜歡低調,不想成為焦點
朋友數量較少,但能發展深厚的友誼
外向
需要多接觸外界的人、事、物
主動、精力旺盛
在群體中表現活躍
說話時喜歡邊說邊想
對新事物好奇
周姑娘補充,人的性格其實並非絕對地只有內向和外向兩個分類,每人也同時會有其他特質,而父母應就孩子獨有的性格制定教養手法。
教養內向孩子 適應環境、社交要多支援
現代社會要求人合群,學校活動一般也要分組進行,內向的孩子常被誤會是怕醜和被動,難免比較吃虧。周姑娘建議家長首先不要認定內向是一個問題,內向的孩子有不少優點,在強項的領域上可以有無限發揮。
內向孩子的需要
1. 適量獨處時間
家長確保孩子每日有安靜的私人時間和空間,如果環境許可,家居中亦不妨設置孩子專屬的角落。
2. 適應新環境需協助
有研究顯示內向孩子感官比較敏感,適應新環境時需要多點時間。周姑娘建議,家長可以先給予孩子心理準備,例如升小一前多帶孩子到學校附近參觀、參加小一適應班等。若果家長能夠陪伴年幼孩子面對新環境,例如在幼稚園的適應週陪同上課,孩子會更適應得更順利。
3. 循序漸進學打招呼
此外,周姑娘也提醒內向孩子的家長,不應心急要求子女開聲向陌生人打招呼,可改以點頭、揮手代替。待孩子慢慢熟習之後,才開始向認識的人練習開口打招呼。在這方面,父母要循序漸進,不要因孩子不能開聲打招呼而責備。
4. 熟悉環境有助交友
在交朋友方面,家長或許會擔心內向孩子難以認識新朋友。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若家居的環境適合,爸爸媽媽可以邀請一至兩位小朋友到家中一起玩耍,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學習與同輩相處。
5. 建立親子間分享想法的習慣
不少父母擔心內向的孩子藏起心事,因而未能知道他們的想法。周姑娘建議父母多跟孩子互相分享感受,每日與孩子一起整理當日的經歷和感想,鼓勵他們與父母分享想法,繼而跟親近的朋友傾訴心事。
周姑娘亦分析:「內向的孩子常常會內在思考,能夠專注在某一個範疇中,以至發展成專業。由於孩子會深入思考和聆聽別人,也會具有同理心。」內向型的人解難能力較強,他們會更深入思考,更擅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養外向孩子 制訂目標培養恆心
外向的孩子健談、愛接觸新事物,家長除了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也要加以引導。
外向孩子的需要
1. 安排群體活動
外向的孩子喜歡與人接觸,爸爸媽媽需要安排足夠的群體活動,例如需要固定練習、與隊友合作的體育活動或參與制服團體。
2. 制訂目標防止三分鐘熱度
外向的孩子對新事物好奇,但也有機會只得三分鐘熱度。周姑娘建議父母如果想孩子投入一項興趣,可以在選定後,為子女制訂階段性的目標,把長期目標拆成細項,並且在完成後多讚賞和肯定孩子。當孩子得到滿足感,便更有動力持續發展該興趣。
3. 學習聆聽別人
外向的孩子較為健談,能在群體中成為焦點,但除了關注自己的需要外,也要注意學會聆聽別人,才能發展深入的友誼。家長要引導孩子聆聽別人的說話,以及在別人發言後給予適當的回應。
4. 恰當方法表達情緒
周姑娘觀察到,部分外向孩子的情緒反應較強烈,父母要讓他們學會用恰當方法表達,例如當忿怒時,可以先深呼吸5下,停一停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感到忿怒,平靜下來後可以想想希望自己或別人有什麼改變,再嘗試用說話表達出來。此外,父母也可以多引導孩子在說話時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因太興奮而說出冒犯別人的話。
勿隨意標籤 外向內向也是中性特質
周姑娘強調,無論孩子是外向還是內向,家長也不要隨意標籤,例如認為外向的人一定是「冇時停」、健談,內向的人一定怕醜、不合群。家長要明白外向和內向也是中性的特質,最重要是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特性和需要,才能培養出自尊感。
另外,家長也有自己本身的氣質,即使自己個性與孩子不一樣,也是正常的現象。周姑娘提醒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標準放在孩子身上,例如自己能在群體活動中得到滿足,便認為孩子也要一樣才會高興。同樣地,家長也不用勉強自己要跟從孩子的需要,最重要是互相尊重對方的性格特質。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