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小朋友唔輸得家長無計可施?資深註冊社工教你建立小朋友抗逆力

育兒|小朋友唔輸得家長無計可施?資深註冊社工教你建立小朋友抗逆力
育兒|小朋友唔輸得家長無計可施?資深註冊社工教你建立小朋友抗逆力

小朋友喜歡競賽遊戲,但贏不了就不開心,甚至發脾氣大吵大鬧,不承認自己輸了,家長難以理解小朋友為何有如此激烈的反應,或以為是小朋友性格小器「唔服輸」,對此大感頭痛。其實,這一切可能是源於小朋友想向大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教家長用三步曲,陪小朋友走出挫敗,以及分享建立小朋友抗逆力的方法。

小朋友好勝不服輸的背後原因

有時候,小朋友輸了遊戲就不開心,可能會說「我沒有輸」,拒絕承認結果。黃家嘉姑娘發現,家長的反應通常問「為甚麼不開心?」或是嘗試解釋遊戲總會有人贏、有人輸,並提議「我們再玩一局吧」,認為這樣是安慰孩子的方法,卻未有用心去了解背後的原因。如果換個角度想,即使是大人在遊戲或競賽中輸了,悶悶不樂是很正常的,加上小朋友的世界很小,大人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遊戲,輸了也是小事,小朋友卻會將一些很小的東西放大來看,輸了遊戲對他來說已是一個挫折、打擊。他展現出悶悶不樂的情緒,有可能是因為覺得不公平,覺得自己很沒用;又有可能過程牽涉其他人如兄弟姊妹有些對比令他覺得自己好像特別差等等。了解小朋友這些深層的原因,有助家長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

開解小朋友的三部曲

第一步:聆聽小朋友悶悶不樂的原因

黃姑娘指出,了解小朋友悶悶不樂的原因時,父母很容易會說錯話,記得在讓小朋友表達想法的時候,不要作出任何評論,例如「你咁小器㗎」、「無鬼用呀輸咗,咁小事都咁樣」,先盡量理解自己小朋友,是不是覺得好挫敗、不公平、覺得自己無用、跟其他人有對比?

父母讓小朋友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時候,不要作出任何評論,而要先盡量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
父母讓小朋友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時候,不要作出任何評論,而要先盡量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

第二步:接納及回應小朋友情緒

理解小朋友的看法後,下一步父母便回應他的感受及需要,這個步驟最重要是接納和回應小朋友的情緒。父母要理解小朋友對輸了這件事是有情緒的,可能是不開心,可能是氣餒、失望或無奈等。如果父母能夠貼切地回應他的情緒,他聽到父母理解他那種不開心的情緒,他就能舒緩、疏解那些情緒,被理解是十分重要。黃姑娘提醒家長,要小心不要過份安慰,這樣反而會令到小朋友接受不了挫敗,有時父母也很怕小朋友太傷心, 安慰他「哎呀,唔好唔開心啦, 你都好努力㗎啦」。家長理解和接納孩子有這份情緒的同時,不代表要過份去呵護,只需要給予時間讓小朋友過度情緒,讓孩子知道有不開心的情緒是正常的,例如﹕「輸了一定唔開心,係好正常的。」

第三步:與孩子以第三者角度思考面對方法

當小朋友情緒開始緩和,冷靜下來,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代入角色,思考別人輸的時候,會不會也有你現在的情緒或感覺?你會怎樣安慰他呢?這樣做是讓小朋友換位思考,從第三者角度思考應該如何去面對。此外,家長亦可邀請他去想玩這個遊戲的目的是為了甚麼?是為了贏,還是想一起開心地玩?或是有其他目的?當小朋友冷靜過後,會比較容易去談這些問題,所以家長要留意討論的時機,避免在小朋友有情緒時作討論。

改變小朋友的好勝心態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好勝心是不好的想法,黃姑娘認為,好勝心強不一定不好,亦非代表小朋友鍾意比賽,有時是反映小朋友內在需要向別人證明或看到佢的能力及特質。「我想告訴別人我是可以的」 但是孩子用了一個好勝、好想競賽的表達方式,告訴你我比別人好。這時候,如果家長指責小朋友,「你不要這麼好勝啦」、「你不要經常比較」,其實是忽略了他背後的一些需要。競賽的特質是有分輸贏,小朋友希望透過競賽去證明自己,某程度上有機會與父母灌輸的概念有關。如果父母平時很看重結果,小朋友為了得到大人的肯定讚賞,就會更加想贏,而難以接受失敗。

如果父母平時很看重結果,小朋友為了得到大人的肯定讚賞,就會更加想贏,而難以接受失敗。
如果父母平時很看重結果,小朋友為了得到大人的肯定讚賞,就會更加想贏,而難以接受失敗。

生活中少不免有比賽,例如小朋友參加畫畫、游泳比賽拿到冠軍,家長當然也會很開心,自然讚賞「你咁叻嘅?我哋去慶祝喇!」其實,這些讚賞和肯定,都是在灌輸小朋友一個訊息——你不拿到冠軍,你贏不了比賽,你就是不夠厲害,你就不夠聰明的。黃姑娘稱,家長很少會留意到其實正正就是自己你給了小朋友這個意識,要透過這些競賽,拿到一個很好成績, 證明你有能力。所以,家長也需要調整心態,要理解好勝心其實都有它背後需要,還要反思平日生活會否過於看重結果和比賽,令到小朋友習慣用這種模式去告訴別人「我有能力」。

黃姑娘建議家長,平日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盡量減少去講「贏咗好叻、輸咗好蠢」之類的說話,或其他對比性的說話,盡量稱讚小朋友在過程的努力,避免讚賞結果,例如「你贏咗比賽好叻」可以改為「你過程裏面好俾心機好專注」,輸了遊戲,過程的努力也需要讚賞及肯定。舉例參加游泳比賽,我們可以稱讚他很努力去練習;如果在畫畫比賽中勝出,家長可以表達留意到小朋友很專注,或者很有獨特的見解去表達自己,而不是稱讚他畫畫很厲害。再者,家長安排活動時選擇一些競賽成份較少的遊戲,例如互相合作的活動,哥哥和弟弟一起團隊合作,或者哥哥和爸爸、弟弟和媽媽,有贏輸的時候,不是個人能力差異直接導致結果,而是大家一起合作去建構和完成。

家長安排活動時選擇一些競賽成份較少的遊戲,例如互相合作的活動,靠大家一起合作去建構和完成。
家長安排活動時選擇一些競賽成份較少的遊戲,例如互相合作的活動,靠大家一起合作去建構和完成。

除此之外,家長要留意平日生活,會否不夠肯定小朋友的能力,要製造機會去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以及接納自己。例如小朋友做到一些事, 我們真心稱讚他,即使輸了亦鼓勵他下次再繼續,黃姑娘解釋,「其實有時輸了,我都建議家長要跟小朋友,除了稱讚過程努力之外,在合適的時候一起檢視,過程中有沒有甚麼可以一起做好一點,又或者他能力上可以再嘗試的。這些細節有助小朋友下次再面對此類處境。」

從一開始培養小朋友抗逆力

家長很想知道如何從根源避免小朋友出現不服輸的情形,黃姑娘認為,「不服輸」這個詞語其實是負面標籤,用另一個層面去講,去建立小朋友的「抗逆力」才是重要。抗逆力的意思就是,透過每次失敗時繼續嘗試,一步步增加經驗及能力,最後達到成功,便可以增強小朋友信心,再一次面對其他挑戰。

按孩子能力安排活動

家長安排活動的時候,要因應小朋友的能力,安排一些他有信心、能力所及的活動,再逐步增加挑戰性,「舉個例子,你叫3歲小朋友拿開瓶蓋或做一些微細小手肌動作是很難的,但5歲的小朋友就相對容易。」家長要掌握小朋友發育階段,他的能力程度,以及性格特質,在安排活動的時候要順應這三件事,在能力與挑戰性之間取得平衡。黃姑娘補充,「所以理解小朋友的發展及能力很重要,如果你安排的活動目標或者有機會過高,小朋友就會不斷挫敗。所以我們希望安排小朋友有一點挑戰,但是他能力應該是可以達到的。」

忍手讓孩子自己克服困難

小朋友進行具挑戰性的活動時,開始的時候有機會失敗,需要反覆嘗試,家長要盡量忍手讓小朋友經歷挫敗,不要衝過去幫他,因為挫敗是一步步建立成功的過程,從旁鼓勵更重要。黃姑娘提到,家長有時「睇唔過眼」會捉住小朋友隻手一齊做,「其實你每次幫他解決一些事情,都令小朋友成長不了,因為他掌握不了那件事到底要怎樣做。他的摸索是要經過一些挫敗、經過一些經驗, 他才會知道『原來這件事是這樣的』。」如果是靠別人幫助才做到,反而有可能會令他產生覺得自己很蠢,因為不是自己想出方法去完成,相反,如果過程中不停地摸索,而旁邊有人鼓勵,鼓勵他和肯定過程中的努力,便會開始有動力,繼續嘗試去做,成功的時候亦會更開心。

小朋友進行具挑戰性的活動時,開始的時候有機會做不到,需要反覆嘗試,家長要盡量忍手讓小朋友經歷挫敗。
小朋友進行具挑戰性的活動時,開始的時候有機會做不到,需要反覆嘗試,家長要盡量忍手讓小朋友經歷挫敗。

必要時給予指引

萬一活動或遊戲的難度真的有點高,孩子多番嘗試仍失敗,家長可以給一點指引,逐步引導讓他慢慢掌握,可能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都看到一些東西, 你想不想我試一下?」給小朋友決定權,如果他願意讓你試,就示範給他看,黃姑娘重申,「整個過程我們盡量想小朋友主導,讓他自己經歷」,過程中,多欣賞孩子的付出與進步,多鼓勵嘗試,盡量做這些步驟,提升小朋友的解難能力和抗逆力。

以上資料由慈惠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提供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提供
慈慧幼苗
慈慧幼苗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