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愁由壯年延續至晚年 港長者開心指數明顯轉差
老人家總期望安享晚年,享兒孫福,惟近年有為數不少長者,因兒孫移民而成為獨留在港,家中頓變冷清,即使每天對著電話屏幕問好,也不及間中攬在身邊的溫暖。和富社會企業的香港人開心指數顯示,長者開心指數有明顯變化,反映長者的憂愁已從壯年開始一直延續至晚年。
記者:簡淑敏 攝影:吳康琦、林俊源
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林清表示,以前開心指數的圖表呈「微笑狀」,即年幼時期處於高位,因童年無憂無慮的時期,至壯年時期開始下降至低位,但至年老時會再次上升,因大部分人已享受退休生活;但近年只圖表走勢有明顯變化,逐漸呈現「手推車狀」,即年幼時處於最高位,至壯年期開始走下坡,至年老期便一直處於低位平穩持續,反映近年長者的開心指數已不及以前。他估計因長者的教育水平逐漸提升,懂得計算退休生活保障是否足夠;會擔心積蓄難以應付晚年的生活費或醫療費。
憂子女「無工開、搵食難」
和富社區服務網絡督導委員會委員兼西貢區社區中心助理總幹事陳潔華指出,近年長者開心指數下降的原因,與一些社會事件有關,疫情期間或疫情後經濟轉差,均會擔心子女「無工開、搵食難、擔心佢哋生計」,加上長者對自己安老的信心下降,擔心體弱多病時,醫療系統能否負擔到;更重要是因移民潮而成為留守長者,變成獨老或雙老留港。她續稱,部分長者更是在短時間內才接獲通知,「曾聽過最快係兩個星期後要走」,令他們沒有足夠心理準備接受兒孫要移民的事實。「佢哋以前負責湊孫、煮飯,全神貫注照顧小朋友、家庭,他們原本的角色、生活意義也消失了。」這個空巢期是需要時間適應。
倡「年輕」長者再就業
林清續稱,當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便不會開心,這情況同樣發生在長者身上,他們勞碌大半生,退休後湊孫成為生活重心,獲得意義及價值,當失去這個重心,開心指數下跌實屬正常。「以前60歲退休,大家會恭喜你,但時代轉變,依家60歲退休,佢哋會憂慮及抗拒,想做多幾年。佢仲想用佢嘅知識,去做其他事,有啲收入仲可以有貢獻。」現在社會對樂齡就業的接受程度較高,故有不少長者會選擇再就業,享受做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令「活在世上有價值」。
心理資本不足已應付環境
他更指,我們無法控制環境,但對環境的反應是可控的,這取決了心理資本(Mental Capital),即是一種智力和心理資源,用於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積極面對困難並克服的心理力量。「我哋成日講,希望香港變成點點點,但呢個係不可控,你對於啲不可控嘅嘢喺度抱怨、埋怨、指責,係無能力令你開心啲,但你點樣接受呢個環境或從呢個環境中求變,有智慧地去生活,提升抗逆力,改變自己對環境的反應,便可以令自己開心啲。」
及早規劃晚年生活
若提升長者的開心指數,建議建立良好的人際及鄰舍關係,陳潔華說,「有好多yound old(年輕長者)成日覺得自己未去到嗰個年齡,唔駛去長者中心」,但目前已有不少社福機構有新服務迎合這班「年輕」長者的需求,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擴闊社長圈子,更建議長者提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出規劃,「唔係老咗先去諗」。
長者: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現年60+的Terry原本從事資訊科技,退休已十多年,但他的退休生活並不沉悶。他直言,從朝8晚5的工作生活節奏,突然停頓了,最初幾個月也有一點擔心,但之後參加不同講座,接收新資訊之外,也認識了一些機構,再開展義工服務,生活圈子逐漸擴闊,現時參加更多不同類型的活動,豐富自己的第三齡生活。現時身兼多份義工服務,如在大學任兼職講師、更會擔任大學樂齡科技導賞員;在中學教英語會話,課外活動導師等,更會到長者中心教手機班,協助更多長者學習新科技。
他稱,當初退休時最擔心自己的健康,萬一「頭暈身㷫」,未必負擔到昂費的醫療開支,因此他非常關注自己的健康,學習素食、營養,多運動,積極參與跑步行山等活動,鍛鍊身體,參加毅行者、渣馬等,令自己活得更開心。Terry建議長者應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多參加社區活動或義工服務,建立自己的人生意義或目標,推動自己身體力行,同樣可以過開心的晚年生活。
「香港人開心指數」今年踏入10周年,和富社會企業於12月17至18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舉辦本港首個「香港開心高峰會2024」,屆時會公布最新的開心指數,並會邀請商界、學術、民間及社福團體跨界別人士參與,分享經驗,推動香港人關心自己的情緒健康。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憂愁由壯年延續至晚年-港長者開心指數明顯轉差/510836?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