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研究醫療收費透明度 報告揭痔瘡切除收費差異152%
消委會發布有關香港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的研究報告,並就提升收費透明度提出5項建議。消委會指,於2021至2024年共接獲191宗與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所提供的私營醫療服務相關的投訴,涉及金額逾港幣720萬元,當中「價格/收費爭議」是投訴主因。
消委會是次研究於前年10月至去年3月成功訪問500名市民,結果發現消費者在尋求醫療服務的第一步時已面對不同的問題。根據消費者問卷調查,不足一半的受訪者在見主診醫生前和/或後有查看價目資料,當中超過一半依賴私營醫療機構的網站,反映在網上披露價目資料的重要性。消委會指,部分醫療機構的收費含糊,發現在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的收費表/價目資料中,一般不會列出醫生費,亦絕少向消費者披露醫生的定價標準。即使是同一種治療/程序,醫生費及醫院費往往根據病人選擇的病房類型調整。
「一般來說,由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或是醫生負責向消費者提供和解釋價目資料,現時未有一套慣常做法。故責任屬誰模糊不清,容易導致收費爭議,當醫療服務涉及多間私營醫療機構和服務提供者時尤甚。」
揭收費存在顯著差異
與此同時,消委會亦發現私家醫院對相同的治療的收費存在顯著差異。例如,住院痔瘡切除術的第50個百分位數的收費在各私家醫院間由港幣33,881元至港幣85,387元不等,差異逹152%。消委會認為收費或可能因病人病情、服務質素,以及醫生/醫療設施/治療方法的選擇等導致出現差異,但有關發現亦反映病人格價的重要性。
過往收費統計數據沒有適時更新
另消委會於2024年7月檢視過往收費統計數據發現,在13間私家醫院中,有9間提供2023年的數據,但4間只提供2022年的數據。有不少消費者反映過往收費統計數據難以理解(如「百分位數/分位數」的概念),因此建議用淺白的文字詮釋。
建議改善私營醫療機構收費透明度
整合而言,消委會提出,由於醫療服務因應個別病人的情況而異,建議分階段推行優化措施,令消費者更容易獲取價目資料,例如議日間醫療中心主動於網上公布價目表。同時,研究顯示,選用醫療套餐的消費者較少遇到價格差異,其中逾四成使用醫療套餐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發現價格差異,顯著高於未有選用醫療套餐的受訪者(25.2%)。消委會認同醫療套餐能提高收費確定性,便利收費比較,以及提供更清晰的費用估算,長遠有望減低醫療開支。
此外,消委會建議政府明確要求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在進行治療前,向病人提供書面服務費用預算,列明主要項目的明細,並且在經檢視市場運作後發現了一些結構性問題,認為有需要加強現行的監管框架,包括釐清提供及解釋資料的責任;加強面向消費者的員工的客服技巧和質素等。
Text:F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