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線本周提要|親人遺物 保存還是斷捨離?
【Now新聞台】親人離世,面對遺物,有人捨不得丟棄,繼續保存;有人就選擇斷捨離,藉著棄置,跟親人好好告別。有機構近年推廣「遺物轉化」,協助喪親者利用親人遺下的物品,轉化為其他物件,延續與親人的連繫。究竟,哪種方式才能幫助喪親者療癒傷痛?
Cat的媽媽兩年前確診肺癌,當時癌細胞已經擴散,經歷兩年的治療,媽媽今年年初離世,她說至今心情仍未平復。
Cat:「當知道(她)患癌時,大家也有心理準備,但事情發生跟所謂的心理準備是兩回事,無論十年、五年、兩年、兩個月,也沒有意思,到此刻我仍有很多不捨,或許要點時間。」
為了紓緩情緒,這天Cat帶同媽媽的衣物,參加一個遺物轉化工作坊。
導師鼓勵Cat把媽媽的衣物製成咕臣套,把思念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Cat:「只想做好這件事,希望她會欣賞我做這件事。看到製成品真的有些溫暖感,對我來說這是無價的,媽媽留下的衣物,可以讓我看到、觸摸到、接觸得到,而不只腦袋裡一些無形的思念。」
有人把遺物轉化,有人選擇把遺物斷捨離。藝人陳敏兒的丈夫廖啟智、智叔四年前胃癌過世,喪禮後大約半年,她棄掉智叔絕大部分的遺物。
藝人陳敏兒:「最有價值那個人已經不在了,那些是身外物,還有甚麼值得我抱著不放的價值,這是推動我丟得十分瀟灑的一個動力。他已經離開了,你接受他已離開,藉著一些遺物也放手。我想是一個儀式,提醒自己要放手。」
陳敏兒把智叔留給她的一個單位開辦了一個茶室,亦用來推廣生死教育,她說相比物件,把逝者的精神承傳才是最重要。
陳敏兒:「我傾向把一個人的精神保存,傳承下去,多於(留著)身外物、物質。我現在做一些生命教育工作,未必是智叔會做的事,我相信愛的傳承也是他的精神。當我帶著他的精神繼續放在我的生命裡,我覺得更可貴,更有價值及意義。」
遺物到底應該保存還是丟棄,甚麼方式才可以幫助喪親者走出傷痛?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