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見人|失語 殘障 脆弱與堅強 移英三人家族命運變奏曲

今年一月,李若堯一家三口遊覽比利時布魯日(Brugge)。
今年一月,李若堯一家三口遊覽比利時布魯日(Brugge)。

編按:上星期,冼麗婷在《Yahoo 新聞》人物訪問專欄「見字如見人」寫了資深新聞工作者夫婦李若堯和梁潔瑜在英國生活的故事,重點不是英國而是生活。

李若堯是《有線新聞》前編輯主任,他太太梁潔瑜,曾任記者多年,最後約二十年,在《新城財經台》任職副編輯及新聞報道員。李若堯十年前中風,左腦溢血受損,傷及語言區,至今只能以數量很少的單字表達,右邊手腳只有極少活動能力。

人的身體會隨時間朽壞,人的精神要懂得激活、保存。李若堯很早已患有強直性脊椎炎,上肩至頸骨變得僵硬微向前彎,再加上中風後遺症,他雖然堅持做腳步運動及每天走路,但身軀已經無法獨自支撐,妻子梁潔瑜成為他的一支扶手拐杖。生活自理,上廁所、洗白白,全由她負責。「他最終願望是能死在我懷裏,就是最幸福,因為,他好害怕我比他早死,害怕無人照顧自己,更害怕負累子澄(兒子)。」

兒子,又有甚麼想法呢?

特約記者:冼麗婷

相片:受訪者提供

【Yahoo 新聞報道】

做媽媽的,不想兒子因為殘障爸爸感到負累,一力承擔所有照顧工作,讓兒子自由地建立自己的理想生活。梁潔瑜承擔的重量,早已還清此生的債,所以,心裏輕省,現在所做一切,都是恩典儲蓄。

兒子李子澄,當年在中學開課半個月便經歷爸爸中風危殆的打擊,失去模仿父親的階段,學習接受及了解爸爸處境,無言中成長,這一種創傷,也是無形的。直至大學首兩年獨自在英國生活,遇上大疫及個人難題帶來的孤獨無助,始才省悟,幸福非自有永有,過去十年,媽媽負起對家庭、對丈夫、對自己的照顧,令他沒有壓力,幾近「無重狀態」,這種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令他別有體會,「我會內疚,想分擔。」

心裏所想,幾時能夠化成行動,每一個人不同。生命有意義,人有責任,老是拿最好的,付最少的,賬有天總要結。李子澄以老媽的口吻嘲諷自己,說希望改變「衰仔」習慣,今後會努力煮好飯、讀好書、有時為父母當司機接送,或替爸爸換好輪椅的轆就好了。

受過的傷痛,最終會治癒,必須治癒。李若堯的生活步伐,是追不上這個世界了,但幸運地,他的妻子,像是上天派來背着他走的大鳥。平日生活,從廳中走十多步到廁所也需三分鐘,去年七月,從香港經新加坡往英國的飛機上,梁潔瑜伴着丈夫走漫長窄路上廁所,緊急時,便改坐航空公司的特別小輪椅,殘障者生活處處是難題,小節上多一層關懷足夠心暖,她很感激及讚賞航空公司在航機設有傷殘廁所。

回想離開飛機到客運大樓之時,怎樣走落機艙那一級,成了大難題。此時,比李若堯還瘦的華人大叔工作人員,二話不說,一手把李若堯抱起放到梯級下的機場輪椅上,她看得出,丈夫被嚇得心懸半空。恐懼是無藥可救的,困難可以一步一步解決,一切,總有第一步,在新加坡轉機時,她扶着心愛的人,勇往直前,面不改容。

兩人好氣慨,只是,駕車到英國機場等候的兒子,臉容比兩老還疲累,因為,他學會了擔心。轉眼接近一年了,異邦生活的一對「共命鳥」,每天共同進退,二十二歲快將大學畢業的兒子,倒過來擔心父母外出遊玩夜歸,因為英國治安不比香港好,後來兩人駕車出遊,他才比較放心。情感上,他也擔心媽媽在英國的朋友網絡縮細,每次聽到加拿大姨媽來電,就有一點安慰感覺,還老氣地請長輩多找媽媽。

2022 年 8 月,攝於皇家植物園 Kew Gardens。李子澄快將大學畢業,他希望能夠盡快工作賺錢,為家庭貢獻。
2022 年 8 月,攝於皇家植物園 Kew Gardens。李子澄快將大學畢業,他希望能夠盡快工作賺錢,為家庭貢獻。

李子澄在 University of Kent 修讀英文及語言學,曾經想過當老師,也想過修讀言語治療。但他計劃今年大學畢業後,暫不修讀碩士,準備先工作賺錢,「總之能賺錢的工作,我都會努力嘗試」,同時也會聽媽媽說話,做義工幫人,做有意義的事情。現在,他不執著於理想,能和父母過一直喜愛的英國及歐洲生活,他認為是幸運的,「看到他們做自己想做的,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說自己想講的說話,我非常開心。」他說,如果用一個英文字來表達:父母 deserve 這樣的生活。

這個家庭算不上富裕,還未置業,他們願意投放資源在駕駛上,除了因為老爸的實際需要,也是一種生活選擇。在英國和歐洲,要獨立行動,駕駛是自由也是技能。老媽說:「這才是真正生活,不是困在家,有車可以去好多地方。而且,這裏的殘障人士車位好充足,傷殘廁所好乾淨,不會將雜物清潔用品堆進來。」經歷決定心靈敏感度,設施上的關懷和尊重,讓她感受生活的 decency。

溫莎城堡內的殘疾人士廁所寬敞而且潔淨,令李若堯和梁潔瑜都感受到被尊重。
溫莎城堡內的殘疾人士廁所寬敞而且潔淨,令李若堯和梁潔瑜都感受到被尊重。

人生,柳暗花明,都看自己。 童年時代,父母帶李子澄來英國玩,當然會去 Harry Potter 片場。過去有玩有食買好東西的好日子,其實是深層文化探索的開始。現在李子澄在 University of Kent 讀書,那裏曾是女作家 Virginia Woolf 從寫小說昇華至教書講學的地方;而 Kent 的小鎮 Rochester,則是大文豪狄更斯童年時候的居處。

昨天的困難,有時絆着人,很難重新開始。到新環境,學新知識,跟心靈碰撞,刺激大腦,暫且試着走一條新路吧。梁潔瑜一直觀察,有一趟,李若堯走到戰爭博物館,看到真的戰機,即使不能說話,眼裏盡是着迷,那些只有他懂得的男人世界,當刻的滿足,就是屬於他的。中風十年,以往他怎會想到自己有天可以再隨心所欲到歐洲?如今天天活在豐盛裏,那不是外物本身,而是個人超越困難後得到的滿足感覺。

去年 10 月,李若堯在肯特郡紀念不列顛戰役的場地見到戰機,相當滿足。
去年 10 月,李若堯在肯特郡紀念不列顛戰役的場地見到戰機,相當滿足。

辛苦,別人不曾試過;開心,別人也不盡理解。他和妻子走的,也是屬於自己的旅程而不是旅遊,每天張開眼睛,奇妙感覺是真實的,奇蹟,已經不重要。妻子說:「在古堡前,躺在草地曬太陽兩個多小時,看着一遍鬱金香花海;在油菜花田,堯要我停下來欣賞一個小時。」油菜花田到處都有,讀大專時候,非常便宜的中國旅遊,北方的油菜花田,不也是我們一代曾經很嚮往?人生選擇,總有因由。

自由,要付代價,「鄰居看到堯的情況,都說我好偉大,還主動替我們修輪椅。其實,我有時真的累到周身骨痛。」沒有工人姐姐,廿四小時照顧,半夜兩至三個小時被丈夫叫醒「尿尿」,天天親自替丈夫洗白白,沒有 Me Time,梁潔瑜想得通,先犧牲自己,最終換取了三個人的自由。相同情況放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結果,有時,心態決定命運。

不管困難多巨大,令自己每天進步,就是對下一代最好的教育。「現在,半小時就可以去歐遊,去看英倫海峽,去 Dover 白崖吹風,遠望法國。」梁潔瑜跟李若堯從熱戀到結婚生仔,到過英國好幾趟了,這一次,經歷病苦後,在身體與資源許可下,重新探索英國未知的內容,自由是心裏平靜,每天付出,每天收穫,成熟優雅地,也自信地,迎接生老病死。

或許別人感覺她自我催眠,但生命猶如演戲,相信,是演好角色之原始。脆弱、堅強,一切,只有演繹之不同,看誰演得出神入化。

十年前,丈夫出事第一個晚上,她請摯友為李若堯祈禱,只要他不死,無論如何會照顧他到底。上天回應了,她也履行了承諾。一切會過去,「不死」的禱告也不會永遠呢喃,剩下的半生,就當是長期文化之旅。他們現在居住在 Kent,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海邊,其中名叫 Deal 的海邊小鎮,設有紀念前人的石長椅,夫妻想好了,將來要把骨灰撒大海,並也在石長椅上寫着:「In Memory of Father and Mother ⋯⋯」。

到時,兒子有空便來坐坐,那就是好。

2022 年 8 月,肯特郡沃爾默城堡,李若堯一家三口。
2022 年 8 月,肯特郡沃爾默城堡,李若堯一家三口。

【冼麗婷昔日專訪文章】

專訪李若堯梁潔瑜夫婦(上)天涯海角同命鳥 新聞夫婦衝破殘障移居英倫

曾經支持劉慧卿 最終加入新民黨 商人黃復華的抉擇

專訪羅燦(上)第一個報道「五十年不變」的記者

專訪羅燦(下)「畀錢畀橋」用大數據賣民情分析 倡後輩用 ChatGPT

離散世代,一間村屋,一頓種植安寧的午餐

大學引入手語教育 聾人有人權 鄧慧蘭向亞洲開拓共融美麗新世界

年輕講師 / 電台主持 / 寫作人 亞然「重回舊地」但回不去消失的世代?

昔日和黃大班馬世民 教年輕人記住 fortitude 剛毅心法闖新路

【有一種堅持】徐立之科學的堅持與放手:堅持,是需要智慧的

【有一種堅持】美國專訪白先勇 孤獨的寫作才是真實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

冼麗婷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