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零用錢俾唔俾、點樣俾?用啱方法,將零用錢變成理財「學費」!
理財雖然資訊日新月異,但家長就子女理財教育總是離不開零用錢這個課題。筆者身為理財社工,因工作緣故經常舉辦各類型活動,例如體驗遊戲、講座、工作坊等等,當中與家長互動的時間也很多。最近筆者在不同活動都收到同樣的問題——「零用錢點俾先啱?」
用零用錢作「回報」 或會減低子女責任感
當筆者嘗試了解家長想法時,不少家長都認為應該要通過努力得到金錢,子女才會珍惜。常見例子譬如要求子女做家務或考試取得好成績,才能「賺取」零用錢。這種方法在某些小朋友身上或許奏效,但也有其弊處。曾有家長向筆者訴苦,說子女開始和自己「講數」:偷懶洗了一半碗,便要求拿一半零用錢;也有子女索性不再做家務,原因是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用錢。
子女如此懂得「變通」,家長或許應感到欣慰。但如此一來,給予零用錢的一片苦心亦都付諸東流了。筆者認為,在套用這個方法前,家長可思考一下,讓子女做家務或考取好成績來獲得零用錢,是希望他們從中學懂什麼?你認為做家務或考取好成績是不是子女本份呢?如果你認為家務和努力學習都是重要的責任,透過金錢作回報,會否使他們誤會了責任感應建基於回報上?
適當利用「想要」的力量 令子女體驗金錢來之不易
如家長能隨時間將這個方式轉化,在子女明白金錢與付出的關聯後,再改變子女取得零用錢的方式,這個做法未嘗不可。除此之外,可考慮將零用錢分作不同用途,讓子女學習管理。例如筆者在進行理財活動時,常介紹「財分三份」這個方式,即是將收入分為儲蓄、消費和捐獻。當然,子女不會因學了財分三份而明白金錢及管理零用錢的重要性,故此,家長也可利用子女的「想要」作誘因讓子女從實踐中學習。在儲蓄部份,家長可鼓勵子女說出想要的物品,引導他們計劃儲起零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經過辛苦等待儲來的金錢,能讓他們明白物品來之不易,學懂加倍珍惜。
同時,家長也可針對消費,將處理平日子女開支的部份費用,交由其自行負責,例如文具費、交通費等等。這樣,子女就能明白處理個人開支及達成儲蓄目標是自己的責任。假使過程中子女因沒有跟從儲蓄計劃而買不到心儀物品,或者沒有好好管理而未能應付必然開支的預算,也是他們承擔亂花金錢後果的好機會。子女從中學習如何平衡消費及儲蓄,令自己成功儲蓄的同時,能按照計劃支付個人開支。這過程是給予子女空間去發揮及選擇如何去處理零用錢,家長亦可利用這實踐經驗與子女溝通,作爲零用錢管理的話題及親子時間,對子女及家長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教育子女理財,或許無法「一本通書睇到老」。成長環境、性格特質、對金錢的理解、親子溝通模式等等,都對理財教育的方法有所影響。理財教育也是養兒育女的其中一環,以上理財教育方式只是眾多方式之一,不同家庭有不同做法,不同做法亦有其相應的好處及風險。父母基於愛孕育出小生命,相信也希望能成為最了解子女、與子女最親近的人。教育小朋友處處是學問,但幸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好好觀察並善用以上提供的小技巧,相信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子女的理財教育方法。
文章由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提供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