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拗直不是治療・2:自我拗直不等於探索自我 在基恩之家遇上同路人及過來人

編按:本文為「真光社」及「基恩之家」的投稿。「真光社」是由一班關心性小眾的義工組成,機構長期關注俗稱「拗直治療」的性向試改問題,希望推動香港立法禁止性向試改;而基恩之家則是本地性小眾基督教教會,教會前身為本地首個登記註冊的同志組織「十分一會」的宗教小組,於 1992 年 7 月創立,2003 年註冊為非牟利團體。

所有投稿並不代表《Yahoo 新聞》立場。

撰文:伍詠欣

攝影:Tony Lee

為了弄清楚性傾向,Nicole 曾經兩次與教會的男生拍拖,實驗時間長達兩年,她終於肯定自己不喜歡男性。過程中,她的內心總是有一點難受,直到在性/別小眾友善教會遇上拗直過來人,她才明白這是自我拗直,同樣會影響身心。(為保護受訪者身分,Nicole 是化名。)

第一次因一名陌生男子受觸動,Nicole 才五歲。那一年,幼稚園租了一間基督教學校的禮堂舉行畢業典禮,Nicole 在台上瞥見禮堂後方的角落有一個雕像,一名男子赤祼上身被釘在十字架上,她的內心莫名地受到觸動。那時,她還不知道這名男子是誰。

升上小學,她在學校重遇這名男子,才知道他叫「耶穌」,是神的兒子。小三那一年,Nicole 的哥哥跟朋友上教會,她又跟着去,從此成為教會的一分子。

Nicole 性格開朗,拍照時其實笑個不停。
Nicole 性格開朗,拍照時其實笑個不停。

更換彩虹頭像惹傳道批評 兩次拍拖實驗才肯定自己性向

第一次發現自己與教會有衝突,Nicole 十二歲。當時是2014年6月,適逢全球驕傲月(Pride month,紀念美國的性別小眾於1969年首次反抗政府逼害),不少人在社交媒體的頭像加上彩虹相框, Nicole 與很多同學也有加入,表態支持性別小眾平權。沒多久,教會傳道在社交媒體公開發文,說明「同性戀是罪」,呼籲年輕教友不要「跟風」。

「我沒有因此拿下彩虹相框,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是跟風。」Nicole 說。然而,年紀尚小的她覺得傳道是一種權威,他的說話應該是對的。她因此認真思考,到底同性戀是否真的不對呢?「我是否要改正呢?」

Nicole 從小學就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一次,一班同學去宿營,洗澡時為免久等,幾個女生逼入同一格。在朦朧水氣之間,Nicole 發現內心升起一種奇怪的感覺,無以名狀。升上中學,讀男女校,在男與女之間,她總是比較喜歡「𥄫女」。有時與女同學一起玩得太親密,她又會有點尷尬。「但是我預設自己是喜歡男生,加上對性方面沒有想法,只是覺得自己比較特別。」

幸或不幸,Nicole 直到高考完結,日子過得太閒,身邊好友一個個都拍拖,於是她在教會認識了第一個男朋友。對方表白,二人拍拖、牽手、親吻、熱戀──火花在兩星期後燃燒殆盡。「糟糕了,怎麼我會這麼快不喜歡一個人?」Nicole 苦惱,「難道我只是因為他喜歡我所以我喜歡他?

實驗一年,沒有結果,她主動提出分手。「或者我只是不夠喜歡這個人?」然後,Nicole 又與教會內另一個男生拍拖。上一次的火花可以燃燒兩星期,這一次只燒了一星期──但是 Nicole 還是跟他拍足一年拖。「我想知道,到底我只是不喜歡他,還是不喜歡這個性別。」這一次,她終於有結果,「其實上一次我已經知,但是今次之後我真的好肯定自己不喜歡男性。」

差一步成為「離堂者」 在基恩之家再次感受耶穌的觸動

此事之後,在一次團契小組,有人突然探討在教內什麼是罪,一位教友理直氣壯地說「同性戀」。那一刻,Nicole 下意識抗拒,「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想法?」她不忿,耐着性子讀完整本聖經,卻發現聖經的講法根本不是他們所說的版本。「他們就像耶穌譴責的虛偽的法利賽人,『將人的吩咐當做道理教導人』。」Nicole 說:「如果我繼續與他們為伍,我也會成為那種人。」

Nicole 認真研讀聖經後,才發現部分人扭曲了聖經對「罪」的註釋,自己恥與為伍。
Nicole 認真研讀聖經後,才發現部分人扭曲了聖經對「罪」的註釋,自己恥與為伍。

第一次在教會感受到自己是「他者」,Nicole 也開始以他者的目光重新理解自己與教會和教友的關係,她像出竅的靈魂,觀察眾人的互動。她赫然發現,每星期的小組分享更似例行公事,即使認識部分教友超過十年,其實並不沒有那麼了解彼此。

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因為社交隔離政策,教徒轉向網絡世界維繫信仰生活。Nicole 留意到社交媒體Instagram 的信仰帖文出現兩個熱門主題標籤,分別是「#基督教文化運動」以及「#Delta Δ Movement」。基督教週報《時代論壇》曾於2020年10月4日頭版報導此運動,指出Delta一詞是寄寓信徒成為「教會的變量」,共同建構基督的教會。最初參與這場運動的教徒大多是三十歲以下,在去中心、去身分、去權威的社交媒體,以個人經歷發文分享對信仰的看法。

根據香港教會普查,恆常參與崇拜的人數從2014年的三十多萬人,下跌至2019年的約二十七萬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於今年10月15 撰文,提及此現象又稱為「離堂會」,在美國早於九十年代已經出現。離堂者只是不再參與教會,但是仍然保持信仰。美國福音派研究機構巴納集團(Barna Group)於2014年出版的書籍 “Churchless” 曾指出,離堂者離開教會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人覺得上帝不在教會之中、教徒的行為與信仰不符,教會對言論限制較多、對同性戀不友善及反科學等等。

自覺在原本教會格格不入,加上「離堂者」在社交媒體分享,Nicole 也嘗試了解其他教會。她去過兩三間教會的崇拜,在言談之間提及自己想轉教會的時候,總會感受到對方有些許介意。「他們表面上都是很好,但是那一絲變臉的感覺,令我覺得跟原本教會很相似。」Nicole 說。

最後,她去到基恩之家(BMCC)。

Nicole 在性/別友善教會「基恩之家」遇上志同道合的教友
Nicole 在性/別友善教會「基恩之家」遇上志同道合的教友

敬拜開始前,大家一起唱歌:「同坐在聖殿,放下心事,寧靜裡細聽祢意思……」一瞬間,Nicole 感受到久違的觸動,那份她在五歲時感受過的觸動。這首歌叫《同在》,由鄭子康作曲及填詞,他加入基恩之家已有十二年,去年成為實習傳道,今年正式按立。「很多人本身可能帶著一些問題來到基恩之家,然後見到有一群志同道合性別小眾,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毋須割裂基督徒與性別小眾的身分,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鄭子康說。

鄭子康坦言自己也曾經為同志身分困擾多時,因此與一個性治療師會面。對方畫了很多個圓圈,請他在每一個圓圈內填寫一個身分:基督徒、同志、兒子、工作………對方告訴他,一個人的身分是多元的,基督徒只是其中一個圓圈,一個人是要去探索所有圓圈、所有身分。

他記得,Nicole 剛來到的時候,他因為自己的住所就在基恩之家附近,所以經常上去坐,發現 Nicole 也是常客。慢慢地,鄭子康認識 Nicole 更多,知道她不喜歡留在家裡,每周崇拜後都會邀請她與其他教友一起吃飯,教友也相當照顧她,她開始找到歸屬感。Nicole 住在元朗,有時睡過了頭趕不及崇拜,也會照樣回去吃午飯,不經不覺已經返了基恩之家兩年,「我覺得找到了同路人。」在小組分享時,她感受到教友是真的想認識彼此,聆聽彼此。遇上共同問題,大家會一起討論方向,各自找方法改善。

「返教會就是讓你有時間跟自己相處,教會也是一個共修的空間,而不是一個進來祈禱上天堂的地方。」傳道鄭子康說。
「返教會就是讓你有時間跟自己相處,教會也是一個共修的空間,而不是一個進來祈禱上天堂的地方。」傳道鄭子康說。

探索自我的結果應該是開放的 真光社希望公眾關注拗直治療議題

除了同路人,Nicole 也在基恩之家遇上過來人。一次,她跟 Alvin(張煦峰)閒談,知道他是「拗直治療」過來人,又是基恩之家「同你心」輔導中心主管,她便分享了自己與男生的拍拖實驗。「他認同我的做法其實是自我拗直,我終於覺得有人理解到我。」Nicole 有點激動。

真光社聯同香港教育大學教授陳俊豪博士,完成了香港首份有關拗直治療現況的研究,於2022年發表《香港性向試改研究報告》。研究共訪問219人,無論是自發或是他發試改性向的受訪者,沒有人認為有方法能夠奏效(0%)。他們認為性向是在成長初期(69%)或在出生前(52%)已經定型,不能在後天改變。另外有56%的人承認試改性向只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但是自己並不相信會有成效。

Nicole 一直覺得,相比起被逼拗直的人,自我拗直好像不是那麼起眼,尤其自我拗直有時會被扭曲成探索自我,她也曾嘗試如此說服自己。「然而,探索自我的結果應該是開放的,但是自我拗直的結果只有兩個,不是選擇異性,就是守獨身,沒有其他可能。」她記得,自己跟異性拍拖的時候,內心總有一點難受,為自己可能不符合「教會標準」而難過。

當 Alvin 邀請她參加真光社與基恩之家舉辦的拗直過來人工作坊,Nicole 二話不說就報名。因為她知道之後有真人圖書館活動,也有機會接受訪問,她想告訴更多人,性別小眾與基督徒這兩個身分是可以並存。「現在我能夠好肯定地講,自己是一個LGBTQ+的基督徒。」目前,她暫時認為自己不喜歡擁有男性軀體的人。性別及性向是可以流動,因應人生不同階段或喜好,等待 Nicole 的未來應該是充滿各種可能。

崇拜後,Nicole 會與好朋友留在基恩之家吃午餐,席間笑聲不斷。
崇拜後,Nicole 會與好朋友留在基恩之家吃午餐,席間笑聲不斷。

在工作坊回顧生命歷程時,Nicole 發現自己是一個著重關係的人,一直不想因為性傾向破壞自己與教會或家人的關係。是次訪問,她本來不想匿名,只是因為仍未預備好向家人出櫃,她還是選擇隱藏身分。「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說……」其中一條經典問題應該是,將來有誰照顧你?「我想跟她說,就算是異性戀都無法確保找到一個照顧我一生一世,或者真的愛我的人。既然此事無法保證,為什麼我不可以選擇一個我愛的性別或性向?」

真光社建議政府應該在普及教育系統及各個專業領域加入性/別多元課程,減少學校及社會對非主流性別的誤解與歧視,讓青少年可以在安全和共融的空間,自由安全地探索性/別及性傾向。真光社鼓勵各個心理健康的專業,加入性/別及性向的元素,提高行業意識,令多元性/別的人可以接受專業可靠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