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腦朋友2》 情緒與行為 互動解謎

inside out 2劇照
inside out 2劇照

撰文: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委員會召集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

最近與女兒一起欣賞《玩轉腦朋友2》,喜見舊與新的腦朋友共聚一堂,大展本「色」,當中關於青春期的情緒變化尤其精彩到位。後來大女兒分享了觀影感想:「第一集和第二集的主題相同,鼓勵我們擁抱各種情緒。因為人的行為等等,都是受情緒所帶動的。」

果然觀察入微。的確,兩集都帶出一個重點:人的各種情緒輪流站在「C位」(核心位置),從而控制人的言行舉止。細心觀察便會發現,由情緒主導的思想言行,往往來得很迅速,稱為「由下而上」的模式。這是進化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因為人面對危險時,內置的「雷達系統」便響起,那就是大家熟悉的腦部組織杏仁核(Amygdala),當人遇上問題或危險時,它就會響鬧,令身體立刻反應,決定要作戰、逃跑,抑或如定格般不動,以保存力量,這些反應屬於求生本能。

之後我又問女兒,有否留意到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模式?那就是「由上而下」所帶動的反應。大家又有否想過?

《玩轉腦朋友2》其中一個情節,配以瑰麗的畫面,展示一條上面结成花花、閃閃發光的白色光柱,用來表達「核心信念」。片中韋莉有一個核心信念:「我是一個好人!」這是源自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我們的情緒並非完全受周圍的環境、事件影響,而是經過人的思想,稱為自動化思想,因為來得迅速,人未必察覺,但對情緒會有影響。舉個例子,有人害怕貓狗,有人卻疼愛有加、興奮異常,這種差異,關係到當事人背後的想法。害怕者,深恐貓狗會突然施襲,導致被抓傷或咬傷,鍾愛者則沒有這種想法,只覺得貓狗可愛可親。思想對情緒的影響,未必人人都察覺到。

如上所言,電影以攝人的影像,把稱為Core Belief(核心信念或核心思想)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影片描述核心思想源自不同的「記憶波波」當這些記憶波波被放到河中,轉瞬幻化成一條條晶瑩的光纖,不同的光纖組合起來,便形成核心信念重要`的光柱。這些波波保存了核心記憶,這方面的記憶有兩個重要的源頭:

一)兒時記憶:兒童成長階段的各種經驗,對我們核心價值的形成是相當要緊的;

二)情緒記憶:解剖腦部結構,會見到上述的杏仁核,它是負責情緒的,至於它的鄰居海馬體(Hippocampus)則負責記憶。有些事情涉及情緒記憶,會牢牢的留在腦海中。

影片所講的核心思想,大家或以為是獨立的,不干預其他部分,其實它會影響情緒。譬如有一個核心思想:「我做得不夠好!」這想法會令當事人在待人處事上格外緊張,期望做得更好等等。故此,這個橙色的核心思想,便導致橙色的「阿焦」(焦慮)出現。在現實生活或臨牀經驗中,經常見到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核心思想,就是:「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這種想法很多時導致惶恐心理,當事人害怕被排擠,甚至遭拋棄,從而產生被遺棄的焦慮,形成失落、憂愁的情緒。這些核心思想有時候會組合起來,令當事人得出一個更複雜的想法:「如果我做得不夠好,就會被人遺棄!」

inside out 2劇照
inside out 2劇照

電影中,「阿樂」正正努力的尋回一個很重要的核心信念:「我是一個好人!」希望把它由被拋諸腦後的地方,放回重要的位置。

綜合上述,我想再引伸:人怎樣去處理好情緒?總括而言,有兩個主要的方法:

一)由下而上:當人接收到各種感官刺激,丘腦(Thalamus)整合不同的信息,繼而把信息快速送到杏仁核,讓人作出即時反應;

二)由上而下:不同的信息經過丘腦,繼而傳送到皮質(Neocortex),跟着進行分析,然後才傳送到杏仁核。

研究發現,「由下而上」的路徑,即信息直接傳送到杏仁核的路徑,較「由上而下」的路徑快速,所以是求生進化的本能。無論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都明白,不管「由下而上」抑或「由上而下」,兩者都各有優、缺點,最重要是如何把二者組合起來,加以運用。

人在童年階段,上層腦仍在發展,需要慢慢的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情緒、如何通過思考去下決定,故孩子所表現的多屬下層腦的行為。處理兒童的情緒,可依循「由下而上」的方法,就是「先同理,後再說理」的模式。當兒童鬧情緒時,任何道理都聽不入耳,因為大腦啟動了下層腦機制,被杏仁核、邊緣系統所支配。這時候大人若能以同理心去了解他們,讓他們感到被真正的理解、覺得安心,然後上層腦重新獲得連結,認知功能起到作用,這時候與他們講道理,才更有效果。

影片最令我感動,甚至眼泛淚光的段落,就是腦朋友不再堅持給韋莉灌輸「我是善良的人」、「我是好人」等核心信念,而是接納在成長過程中,能有不太快樂的經歷,她亦可以有各種想法,或者不同的核心思想等等。與此同時,亦讓她接受本身會有不同的情緒,快樂之外,尚有焦慮、嬲怒、驚慌等多種情緒,它們可以互相擁抱,接納它們是第一步,然後再理解各自的特點。

《玩轉腦朋友2》好比一堂情緒管理課,讓觀眾認識怎樣去了解、調節及管理情緒,當中的概念大人、小孩都適用。尤其在描述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轉變十分詳盡,筆者也想藉影片提醒家長及青少年不要忽略青春期帶來的精神健康挑戰,事實上外國的研究數據指出,在精神病患者中,超過一半於14歲或之前已經發病。所以,認識青少年的情緒健康外,也要了解不同精神疾病問題的徵狀或發病狀態,從而及早發現,盡早求助。希望這部電影令大家了解各情緒專員之餘,更能推動你們攜手踏上人生的成長大道,真正做到「玩轉腦朋友」,而不是被「腦朋友玩轉」!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委員會召集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委員會召集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