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怡情︱放射科資訊科技與AI應用
撰文:港怡醫院放射診斷部高級經理 廖錦豪
隨著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逐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在醫療健康範疇的應用相當廣泛。現時各大醫療機構的放射及影像診斷部門,每日都要處理大量病人的掃描影像,包括儲存檔案、配對及處理影像等,在資訊科技和人工智能(AI)的輔助下,放射診斷技師可更高效地提供精準的醫療影像予醫生分析,從而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同時讓醫護人員可更專注於照顧病人。
現時資訊科技應用於放射科不同方面的工作,例如是醫療影像系統,目前主要使用兩種系統處理病人的醫療影像,包括放射科資訊系統(RIS)和影像儲存及傳輸系統(PACS)。RIS能整合、儲存及管理醫療影像資料,通常與PACS配搭使用;透過PACS,醫護人員可快速檢視病人的影像資料,包括X光、超聲波掃描、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掃描等,並能對比有關病人以往的影像,讓醫生根據現有資訊作全面的分析。
至於AI應用方面,放射診斷技師可利用AI進行影像重建,不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可進一步提升影像的精準度和治療的安全性。此外,AI在診斷方面亦發揮重要作用,AI系統可快速而準確識別異常狀況,以輔助醫生分析影像並及早作出診斷,讓病人盡早接受適切治療。
近年三維打印技術的臨床應用越趨廣泛,現在放射科醫生可利用掃描影像的數據,以此技術製造人體器官、骨骼等模型,醫護人員便可更了解病人的狀況,有助外科醫生作模擬訓練或手術路徑規劃,配合AI的影像數據分析,更可提高手術精準度,減少對病灶周邊正常組織或器官的損害。
隨著智慧醫療科技的發展,設立電子醫療平台已是大勢所趨,現時不少國家和地區均有相關平台,包括儲存掃描檢查的影像和報告。香港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讓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雙向互通紀錄,在病人的同意下,私營醫療機構的指定醫護人員可查閱其在系統上的病歷。病人無需攜帶各種影像資料到不同機構求診,而醫護人員能在電子平台中精準找出相應的影像資料,有助提高診斷期間數據的準確性。
參考外國經驗,如妥善運用電子醫療平台的資料,配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有望更深入了解當地人口的健康狀況,幫助政府制訂相應的醫療政策。
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相信未來的系統或應用程式將會更一體化,不但便利醫護人員一站式監察病人的情況,更讓病人可了解其相關健康數據,加強病人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