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BB行路易跌親,如何訓練平衡感?學行車隨時更危險?
嬰兒一般在10個月後,由開始爬行,然後發展到用雙腿走路期間,初學時總是易跌倒,家長從旁應怎樣協助幼兒?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葉舒娜分享幼兒初起步走路小貼士,在學步期慢慢訓練出平衡感!
10至18個月左右學習走路
幼兒一般在10至18個月左右學習走路,發展步行之前,他們已經過躺、俯、轉身、坐、爬行的發展階段,如果在以上幾個階段都發展正常,到步行時幼兒需要作出一個大突破,就是把全身都平衡在小小的雙腳上。這時,平衡力、肌力與動作的協調三方面的配合是個關鍵。
家長應鼓勵多練習
幼兒初起步,需學習怎樣平衡身體,動作要協調,幼兒才能夠順利步行不會跌倒。如果開步太快,衝力太大而軀幹未能固定的話,幼兒便容易跌倒。由感應到發出適當的肌力,這個過程需要幼兒不斷的練習,所以在幼兒學行階段,家長要鼓勵他們多練習,令幼兒的平衡感應系統及動作協調盡快成為一對好拍檔,幼兒便可以順利「升級」。
常有家長使用學行車、學行帶輔助幼兒走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坐椅式學行車 忽略鍛鍊大腿
物理治療師葉舒娜指學行不建議使用坐椅式學行車,當幼兒坐在學行車上移動時只能強化小腿的肌肉,會忽略了真正步行時需要用的大腿肌肉,有機會導致幼兒用錯力,稍一不慎更有可能導致家居意外。
2. 手推式學行車 訓練平衡力
幼兒推著手推式學行車學行,有助訓練平衡力與協調性,可以提供支撐予幼兒。當家長發現幼兒可扶沙發或家具橫行時,並掌握到基本平衡能力,但對自己徒手步行未有信心時,可使用手推式學行車,讓幼兒慢慢探索步行時運用的平衡能力及對自己建立信心。當然,家長需要在旁邊看顧幼兒, 確保安全。
3. 學行帶 只可作外出步行用具
治療師葉舒娜指學行帶應該只當作提供安全護航的用具,當幼兒掌握到基本平衡能力但又未能徒手步行,家長想讓幼兒在戶外探索步行時,家長要長期彎腰看顧幼兒,會對家長腰部造成負擔, 這時可使用學行帶,輕輕地拉著帶並給予幼兒輕微的扶持,讓幼兒在安全環境下建立步行的能力。
幼兒若急於學走路,反而會影響腿型、腳型發展嗎?
1. 先學好爬行才步行
幼兒正常發展會經過探索環境,慢慢掌握平衡感,就會放手步行,家長也不需要擔心過早操練。爬行是非常重要的階段,經過爬行階段,幼兒掌握左右身體協調,上肢穩定性更高, 對將來大肌肉發展更有利,所以先學好爬行才步行,更有益於幼兒整體的成長發展。
2. 腿型因年歲而改變
正常的幼兒下肢骨骼成長會因年歲而改變,新生兒1歲左右都會有明顯的O型腿,腿的角度會從O型腿變直,3歲再變為X型,於6歲左右慢慢變成直腳,直至12歲成長為成年人的腳型。然而,不同習慣如幼兒的坐姿及腳型扁平足的問題,甚至購買鞋子的選擇均有可能慢慢影響腿型、腳型的發展。
幼兒各有自己成長的時間、速度,經過探索環境,慢慢掌握平衡感,就會放手步行,家長也不需要擔心過早操練。在小朋友學行階段,只要多陪伴,多留意小朋友日常活動,在適當時輔助幼兒走路,讓小朋友慢慢訓練出平衡感,更有益於幼兒整體的成長發展。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