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第二集拍攝根本是惡夢」 唯一後製畫面是這段

《混沌少年時》。(圖/Netflix)
《混沌少年時》。(圖/Netflix)

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不只是青少年問題、有毒網路社群文化引起關注,其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也掀起討論,官方已經釋出幕後花絮,可以看到劇組如何完成這項艱鉅挑戰,攝影師馬修路易斯(Matthew Lewis)則在受訪時強調,每一集真的完全沒經過任何手法剪輯。

一鏡到底是噱頭,也是考驗攝影技術、導演能耐、演員表演,以《混沌少年時》來說,更強化了緊張與不安氛圍,彷彿讓觀眾就身在其中。馬修路易斯認為關鍵在於劇本是否適合以一鏡到底這種拍攝形式呈現,因此他和導演菲利普巴蘭提尼(Philip Barantini)會不斷請編劇傑克索恩(Jack Thorne)修改劇本,比如說:「這裡攝影機移動距離太長,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動機來銜接場景。」

排練期間,編劇也會視情況修改劇本。馬修路易斯笑說:「我認為對傑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獨特的挑戰,特別是在他相信我們不是瘋子,而且真的能把他的劇本拍好之後。」

因為一鏡到底,拍攝前需要經過縝密排練。(圖/翻攝自YouTube)
因為一鏡到底,拍攝前需要經過縝密排練。(圖/翻攝自YouTube)

劇組拍攝前需要大量的規畫,雖然沒有使用分鏡表,但有繪製拍攝區域的地圖,研究攝影機在其中的移動方式,接著和演員進行走位排練。不過就算事前準備再怎麼充足,難免還是會有各種突發狀況,像是現場突然燈全滅、攝影機的平衡環架失靈,攝影師還有次拍到一半不小心撞牆。

攝影器材方面也經過多方考量,導演和攝影師馬修路易斯不想從頭到尾都用手持攝影,畢竟連續四小時的手持鏡頭只會讓觀眾感到暈眩不適,在狹小的空間如廚房,手持攝影效果很好,但當攝影機需要在長廊裡移動、上下穿梭時,每一步的震動都會被放大,會讓整部片看起來像紀錄片,這並不是劇組想要的風格。

另一個挑戰便是要用什麼設備拍攝?如果由攝影師手持攝影機,得連續拿穩一個小時,所以設備不能太重,否則根本撐不住。因此他們最後選擇DJI Ronin 4D,其體積小,可以在不同的攝影師之間傳遞,不影響畫面流暢度;也可以拿在身前,無需綁在攝影師身上,減少負擔;且只需按個按鈕,就能在手持與無人機模式之間切換,靈活應對不同場景的需求。

第二集校園場景有相當多學生要調度,是一大挑戰。(圖/翻攝自YouTube)
第二集校園場景有相當多學生要調度,是一大挑戰。(圖/翻攝自YouTube)

不過,為了讓拍攝更順利,劇組也用了一些小技巧,由於無法完全避開攝影機的視角,有些工作人員直接換上戲服客串當臨時演員,充當背景人物。尤其第二集鏡頭跟隨警探穿梭在校園中,得調度大批師生可說是一大考驗,馬修路易斯直呼:「這簡直是一場惡夢!片中的孩子全都是當地學校的學生,我們就在那所學校拍攝。」協調學生走位的工作就交給副導演,且每位老師都變成了臨時副導,當鏡頭不對準他們時,他們就在一旁引導學生移動到適當位子。

該劇雖然沒用到剪輯,但其實有一幕有用到特效後製,也就是警探最後到教室要和萊恩談談,萊恩卻跳窗逃跑這段。劇組在開拍前先移除了窗戶玻璃,這樣一來,教室內的攝影師可以把攝影機傳遞給蹲在室外等待的另一位攝影師。拍攝結束後,玻璃則透過VFX後製補回去,讓轉場顯得毫無破綻。

這幕有透過後製將拿掉的窗戶玻璃補上。(圖/翻攝自YouTube)
這幕有透過後製將拿掉的窗戶玻璃補上。(圖/翻攝自YouTube)

另一段讓觀眾相當驚喜又好奇的攝影手法也是在第二集,結尾警探開車帶著兒子亞當離開後,鏡頭突然飛往女同學遭殺害的地方,傑米的父親艾迪在此時前往悼念。其實這段便是讓攝影師手持切換到無人機,無人機飛行約480公尺來到謀殺案現場,下降到另外一組的攝影師手中,並立即對準艾迪拍攝特寫直到結束。

馬修路易斯解釋:「這其實是製片高層臨時加的要求,原本我們的計畫是讓無人機起飛後一直停留在空中,但他們覺得,讓鏡頭回到地面,找到史蒂芬葛拉翰會更有情感衝擊力。我們只有幾天時間來調整這個設計,最後還是成功搞定了!」

第二集結尾攝影機是從手持接上空拍機。(圖/翻攝自YouTube)
第二集結尾攝影機是從手持接上空拍機。(圖/翻攝自YouTube)

Yahoo奇摩新聞娛樂記者 許瑞麟/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