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Central、Art Basel開鑼 荷李活道光影、油麻地五金舖材料變藝術品 10大亮點一覽|Yahoo

兩大年度藝術盛事Art Central及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開鑼,圖為Art Central展品、藝術家Emily Allchurch的《巴別塔:香港》(2024)。
兩大年度藝術盛事Art Central及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開鑼,圖為Art Central展品、藝術家Emily Allchurch的《巴別塔:香港》(2024)。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藝術周兩大年度盛事Art Central及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本月底開鑼,旅發局亦與兩大展會合作,包括邀請藝術家在Art Central利用本地各區生活元素創作,例如荷李活道跨年代的光影、油麻地五金舖材料等,打破藝術與社區的隔閡。Art Basel則有多項免費活動,包括每晚在M+幕牆放映致敬香港電影的《戲夜尋謎》。

Art Central今年踏入10周年,展出亞洲及全球超過100間畫廊、500位藝術家的作品。場內展品種類繁多,包括雕塑及裝置項目、攝影、畫作、錄像作品,更會每天在「Central Theatre」上演「講述表演」項目,是結合文字、圖像和動作的藝術表演模式,藝術家會在表演期間邀請觀眾一同投入藝術實驗。今年Art Central亦增設專題「Legend」,展示6位七零年代前出生的亞太區藝術家作品,讓市民回味經典之作。

Art Central與旅發局合作,邀請3個藝術單位以油麻地、中上環及深水埗為創作藍本,圖為藝術家朱頌琪的中上環作品。
Art Central與旅發局合作,邀請3個藝術單位以油麻地、中上環及深水埗為創作藍本,圖為藝術家朱頌琪的中上環作品。

看點一:Studio Central 創作貫穿展場與社區 三區免費睇展品(Art Central)

今年Art Central與旅發局合作,邀請香港電子裝置藝術家董永康、香港藝術家兼建築師朱頌琪,以及廣州跨學科藝術團體菠蘿核,從油麻地、中上環及深水埗的建築與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在會場內設立模擬藝術家的工作室環境「Studio Central」,與觀眾分享創作過程。

藝術家朱頌琪(Maggie)從小在中上環長大,對當區特別有感情。
藝術家朱頌琪(Maggie)從小在中上環長大,對當區特別有感情。

藝術家朱頌琪(Maggie)利用中上環元素創作,她的展品把會場一角化身成「荷李活道」。她從小在中上環長大,起初萌生創作有關香港社區的項目,遂選擇此區為起點,早於數年前不斷落區觀察人們的生活,「一開始個概念係想做荷李活道嘅mind map(腦圖),但由平面嘅mind map伸展到做一個installation(裝置藝術)」。展品將區內不同年代的影像,包括《胭脂扣》等舊電影出現過的荷李活道片段,並印刷在咭紙上。透過疊加及拼貼咭紙,呈現迷你荷里活道的立體模型。

展品有區內不同年代的影像,包括當區的小店。
展品有區內不同年代的影像,包括當區的小店。
展品亦有一張貼在牆上的中上環地圖,當中有標示在電影中出現過的街道。
展品亦有一張貼在牆上的中上環地圖,當中有標示在電影中出現過的街道。

以油麻地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董永康,則使用在油麻地五金舖收集的材料製作大型軌道,並裝上會動的雕塑。作品由可以自由拆除及裝嵌的五金部件組成,象徵香港小店的靈活和善用空間。

藝術家董永康以油麻地五金舖收集的材料製作出大型軌道。
藝術家董永康以油麻地五金舖收集的材料製作出大型軌道。

即日起至本月30日,三位藝術家同步有另一展品放置於其創作的區域,向公眾免費展出,將藝術帶到民生區內:朱頌琪的作品《山城撘窩》於雲咸街展出、董永康的動畫作品《狩獵》 與電子雕塑《角》於上海街展出,而菠蘿核的布藝作品《深水埗》則於當區布行展出。

看點二:「Legend」港代表 — 錄像藝術家馮美華(Art Central)

今年Art Central畫廊專題為「Legend」,介紹6位於1970年出生的亞太區藝術家,香港代表為知名錄像藝術家馮美華。馮生於1952年,是香港先驅藝術家,為錄像組織Videotage錄映太奇的創辦人之一,以影像和媒體藝術聞名。展覽會放映其1989年的作品《她說為何是我》,影片隨一名蒙眼女子在香港街頭摸索前進,由一座中式廟宇開始穿梭街道和建築工地,思索女性身分與政治現實。

其餘的「Legend」系列藝術家,包括日本戰後攝影大師細江英公,其標誌性的黑白影像探索死亡、情色與人類心理等主題,更曾與作家三島由紀夫及前衛舞蹈家土方巽等文化界重要人物合作;另一位同樣來自日本的靉嘔,是前衛藝術運動激浪派的核心人物。他利用彩虹色譜取代慣常圖案,透過豐富的感官體驗激發觀眾對視覺刺激的感知,被貫以「彩虹藝術家」美譽。

圖為細江英公代表作《薔薇刑》(1961)。
圖為細江英公代表作《薔薇刑》(1961)。

台灣代表則有「台灣達達主義之父」梅丁衍,是台灣前衛藝術的代表人物,透過幽默和諷刺的手法來探索身份認同而著名。他善於收集日常物件創作,回應當代政治和歷史背景。

「台灣達達主義之父」梅丁衍善於收集日常物件創作。
「台灣達達主義之父」梅丁衍善於收集日常物件創作。

看點三:唐納天大型裝置作品(Art Central)

本地藝術家唐納天委約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 《 A Brazen Rift(After Branzi)》(2025)亦是今年焦點之一。作品命名源自1960年代,建築師Andrea Branzi大膽提出去中心化的城市想像。唐納天承接此意念,裝置平行地展示城市中心絡繹不絕的人群,以及展會中人群流動產生的動能,探討空間創造的可能性。

本地藝術家唐納天大型藝術裝置 《 A Brazen Rift(After Branzi)》。
本地藝術家唐納天大型藝術裝置 《 A Brazen Rift(After Branzi)》。

看點四:「子宮」裝置反思生命(Art Central)

中國藝術家戴瑩的裝置項目《神廟2》,靈感源自女性子宮,紅色宣紙為結構基礎,反思生命起源與存在的深層意義,強調女性子宮的神聖——它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器官,更是滋養萬物的起源。觀眾可步入這個親密且神聖的空間,象徵回溯生命的起點,喚起對出生體驗的感知。

中國藝術家戴瑩(中)的裝置項目《神廟2》。
中國藝術家戴瑩(中)的裝置項目《神廟2》。

看點五:攝影紀錄圈養北極熊(Art Central)

攝影作品方面,台北的Avocado Art Lab展示駐荷蘭藝術家羅晟文《白熊計劃》中的作品。自2014年起,羅晟文開始拍攝世界各地被圈養於動物園的北極熊,其高畫素拼接的手法真實呈現北極熊在動物園生活的型態。透過其生活狀況、動物園的環境、觀眾的互動,探討動物園於現今社會的存在意義和影響。

駐荷蘭藝術家羅晟文《白熊計劃》,由紀錄世界各地被圈養於動物園中的北極熊,探討動物園於現今社會的存在意義和影響。
駐荷蘭藝術家羅晟文《白熊計劃》,由紀錄世界各地被圈養於動物園中的北極熊,探討動物園於現今社會的存在意義和影響。

看點六:女藝術家縫紉作品念祖母(Art Central)

展覽另一項目「Neo」,展示15間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畫廊中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為前衞又未被發掘的藝術家提供平台。其中來自大邱的Gallery CNK於2019年成立,是次展出兩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Jaeeun Jeon的《A Letter in a Drawer》,靈感源於對祖母縫紉的童年回憶,她將布料、線、抽屜、木盒等日常材料融入作品中,建構新的符號與意義,並透過細緻而感性的組合,邀請觀眾探索自身的懷舊情懷。

來自大邱的Gallery CNK,展出女藝術家Jaeeun Jeon對祖母的情感探索作品《A Letter in a Drawer》。
來自大邱的Gallery CNK,展出女藝術家Jaeeun Jeon對祖母的情感探索作品《A Letter in a Drawer》。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則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240間畫廊參與,其中23間首次參展,參展藝廊中超過半數來自亞太地區。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今年有240間畫廊參與。(Art Basel提供圖片)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今年有240間畫廊參與。(Art Basel提供圖片)

看點七:大型裝置作品變快閃店(Art Basel)
「藝聚空間」展區以「As the World Turns」為主題,展出14件作品。駐東京藝術家陸揚於會場搭建一間快閃店,售賣由數字人DOKU製作的藝術品;另外,中國出生、現居紐約的藝術家王業豐(Frank Wang Yefeng)創作的裝置作品,乃受一次戈壁沙漠之行啓發,重現一座抽象的花園,深入探索遊牧概念。

看點八:Andy Warhol的Beuys肖像作品(Art Basel)

柏林畫廊Aeneas Bastian Fine Art,則展出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的雕塑作品,亦有Andy Warhol標誌性的肖像作品。Andy Warhol和Joseph Beuys於1979年初次會面,獲帶到Warhol的工作室拍攝肖像,並使用他的寶麗來大鏡頭,攝下Beuys戴着氈帽和釣魚背心的畫面。該圖像後來成為1980年至1986年間製作的一系列絲網印刷肖像來源。Beuys的肖像畫已獲國際眾多重點機構收藏,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藝術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

Andy Warhol的Beuys肖像作品之一。(Art Basel提供圖片)
Andy Warhol的Beuys肖像作品之一。(Art Basel提供圖片)

看點九:「光映現場」免費開放(Art Basel)

「光映現場」主題為「In Space, It’s Always Night」,七場展映會呈獻30 位藝術家的一系列短片,反思生態依存關係、社會中物質與心理約束下的韌性以及人類慾望。其中由錄映太奇策劃的「The Pixelated You」項目彙集五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莫頌靈、黃慧心、林穎詩、徐皓霖和劉清華。通過自我錄製的影像、不同來源的片段、虛構情節等,深入探索並想像他人的多元面貌。

看點十:新加坡藝術家致敬港產片 M+幕牆免費公映(Art Basel)
《戲夜尋謎》(Night Charades)是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作品,為向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致敬。作品通過演算程式不斷編排重組,創造千變萬化的人物與場景組合,以非線性方式重新想像這座城市的電影歷史。作品於即日起連續三個月、每晚在M+幕牆展出。

何子彥《戲夜尋謎》(2025)於即日起連續三個月、每晚在M+幕牆免費展出。
何子彥《戲夜尋謎》(2025)於即日起連續三個月、每晚在M+幕牆免費展出。

【Art Central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3月30日(日)

時間:
3月27、28日 - 中午12時~晚上7時

3月29日 - 上午11時~晚上7時

3月30日 - 上午11時~下午5時

地點:香港中環海濱,龍和道9號

票價:成人門票 - 平日260元、週末340元

優惠門票(長者、學生、殘疾人士等)- 平日195元、週末245元

小童門票 - 70元(4歲以下小童可由成人帶同免費入場)

網頁:https://artcentralhongkong.com/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詳情】

日期:3月28日至3月30日

時間:
3月28、29日 - 下午2時~晚上8時

3月30日 - 中午12時~下午6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票價:300元至12,800元不等,門票只限於網上購買

免費項目:「光映現場」、「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藝群匯集」項目,所有活動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KCEC) 舉行;另於M+幕牆(M+ Facade)每晚免費播映何子彥作品《戲夜尋謎》。

網頁:https://www.artbas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