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界翻商界議員舊帳 擴大輸入外勞計劃後就忘掉工資中位數
【on.cc東網專訊】勞工界議員周小松今日(3日)在立法會有關辯論優化輸入人力措施的議員議案上發言,表明反對原議案,事關由2023年中至今已輸入逾75000個外勞,單是「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就輸入51,000人。而大量輸入外勞對本地工友的影響亦逐漸浮現,不滿的聲音也都愈來愈多。好多公司輸入外勞後,第一時間就削減外判合約員工,機場外判員工就是受害者之一。
他指部分僱主在輸入外勞後人手過剩,炒人就先向本地人開刀,當市民被炒魷魚,但看到外勞繼續開工,甚至做了自己的工作,如此現象是否該繼續下去?希望政府不要再天真地相信,當人手足夠時只會先遣散外勞而保留港人職位。
飲食業界工會曾向他反映,很多餐廳酒樓的廚房部,都有外勞擔當主力,只僱用小量的本地長工、兼職或替工。他指本地廚師從一年前開始已經出現求職困難,要找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就更困難,工資亦愈壓愈低。以零售業為例,根據統計處的數據,近年職位空缺持續減少,2024年底只得3800個,按年大跌30%,較2018年底的空缺高峰8700個,可謂大幅縮減,而住宿及膳食服務空缺的情況亦類似。他指在擴大輸入外勞之後,基層勞工即使仍在職場,也可能被迫轉行,或者投身厭惡性工作,不但就業降級,工資也少一截。
他續指,兩年前邵家輝在提出議案發言時就明確指出,有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才不會令業內的工資降低,確保僱主優先聘用本地勞工,還指出若果聘請月薪3、4,000港元的外勞來港工作,必然會拉低本地人的工資,故希望每個行業聘請外勞時,都以行業的工資中位數來聘請。言猶在耳,當擴大輸入外勞計劃米已成炊,就把工資中位數的作用忘記得一乾二淨!
他強調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是輸入外勞政策的重要支柱,是輸入外勞政策下保護本地工人的最後防線,沒有任何可檢討的餘地,香港的勞動力問題長遠是要靠本地人來維持,一方面要加強釋放本地勞動力,特別是鼓勵中高齡人士和婦女重投職場,同時通過推動職專教育培訓更多技術人才。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