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擬分級收費 分流護士憂增矛盾衝突 社協擔心基層延醫|Yahoo

急症室擬分級收費 分流護士憂增矛盾衝突 社協擔心基層延醫|Yahoo

【Yahoo 新聞報道】政府昨日(25 日)公布公立醫院收費改革,當中急症室的「非緊急病人」,收費會提高至 400 元,而危殆及危急病人可獲豁免收費;急症病床住院收費亦會提高至每日 300 元等。當局另設立每年一萬元的「封頂」收費上限,經常使用服務的重症病人,申請後可獲豁免收費。

有曾擔任醫管局聯網總監的醫生指,改革的整體方向正確,認為若不調高收費,一味靠政府資助的話,「條船會沉」,亦覺得現時的調整溫和、恰當,但明白市民或有不同觀感。香港護士協會亦同意改革,指一直以來濫用急症室的情況嚴重,但提及有前線護士表示,擔心以後分流站會兼備「判斷收費」的角色,可能會增加醫患衝突,甚至出現更多工作間暴力。

有病人代表指,理解政府需要調整收費,但質疑調高收費後,是否就能引導病人使用更多私營,或基層醫療服務,又指現時的改革方向只是「病者自付」,呼籲政府長遠在醫療融資上落墨,真正做到「能者共付」。有份參與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的非牟利組織,則提到市民未必能判斷自己的情況是否緊急,不應標籤「濫用」,又擔憂有基層市民會因財政壓力延誤求醫。

盧寵茂指改革姍姍來遲

政府擬於明年起,分階段推出公院收費改革,其中最受關注的急症室收費方面,診症費用將由現時 180元加至 400 元,但屬第一、二類分流的病人,即危殆及危急病人可獲豁免收費。急症病床住院收費每日為 300 元 ;療養、復康及精神科病床,每日收費為 200元。

另外專科門診及家庭醫學門診亦會設標準藥費,每項藥物分別收費 20 元及 5 元。門診服務的收費方面,普通科門診每次收 150 元,專科門診費用會調升,每次診症收費250元;同時會增設每人每年一萬元的收費上限,適用於除自費藥械以外的收費項目。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形容改革是「姍姍來遲」,又指現時政府對公營醫療受務的資助逾 97%,認為回落至 90% 才是合理水平。

前聯網總監陸志聰:加幅溫和

曾任醫管局港島東及港島西聯網總監的陸志聰認為,改革的整體方向正確,指除非香港經濟一直增長,否則由政府支持公營醫療的做法已無法維持,「條船會沉……其實而家都沉沉哋」。他又表示,現時的調整幅度是溫和及恰當。

陸志聰亦稱,從市民角度,當然「加一蚊都唔鍾意」,但指出急症室的第一、二類「緊急」病人、綜援戶等仍然免費,「亦好開心政府有做『封頂』,最多都係一萬蚊。」認為現時的方案,已顧及各方面需要。

社協彭鴻昌:憂市民因費用延醫

長期協助病人倡議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則認為,過往公營服務是象徵式收費,但現時是數以倍計的加幅,「對市民來講,好實在……唔容易接受」。他提到,相信大部分人會認同公營醫療要調整收費,但關注加費的效果,「佢係想達至一啲效果,唔係只係想加價」,例如引導病人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等,「係咪會做到呢」、「如果加咗價,但急症室依然輪候咁耐,係咪就有效果?」

彭鴻昌又提出,擔心有市民「因為 400 蚊」,即使有需要亦不去求醫,認為這些個案,要靠豁免機制去處理。但他質疑,現時的一萬元「封頂」要市民主動申請,「醫管局一睇帳戶就知用咗幾多錢,點解要主動申請?」擔心當中的行政程序等,會阻礙有需要的市民獲豁免,及令不熟悉機制的市民卻步。

護協:前線擔心分流衍生工作間暴力

香港護士協會主席謝健強稱,大方向認同收費改革,直言現時有濫用公營醫療的情況,「有同事講過,一啲就近民居的醫院,老人家睇急症好似聚會咁,掛號之後就回家,咁上下時間先再返去,睇病、拎藥……當然係個別例子,但就係有啲非急症病人,都去急症室。」

他亦認為,加幅要「有返咁上下,先影響到行為」,認為建議的 400 元收費,與私營診所相約,可以藉以減少濫用。謝健強建議,醫管局可以設立夜診,讓非緊急的病人有需要時可以求醫,「要畀公眾可以選擇,急症室以外,有其他夜診服務。」

對於急症室第一、二級的病人免費,或令負責分流的護士承受更大責任和壓力,謝健強表示有與急症室同事討論過,「同事有講過擔心……本身護士係照顧者角色,同時擔任收費分流,就有矛盾……甚至有更多工作間暴力的情況。」他表示,希望當局會做更多公眾教育,同時向員工提供支援、培訓,「例如保安工作呢啲,去阻止工作間暴力發生。」

NGO:市民或不懂判斷、不應標籤「濫用」

就急症室分流,彭鴻昌則認為牽涉醫療判斷,「(分流時)病人都好難拗,自己係 2 級定 3 級……危殆(1 級)呢啲講緊可能撞車,一定冇得扮,危急(2 級)都唔容易扮。」他覺得可能出現的爭拗,是在等待期間,病人狀況變化,或非緊急病人在求醫後,被判斷需跟進、住院,「某程度上,呢啲都真係有醫療需要……收費上就可能會有爭拗。」

有參與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運作的非牟利組織「醫護行者」表示,醫管局常以「濫用服務」或「服務浪費」,去形容市民使用急症室資源的情況,但市民可能不懂得判斷,自己的情況是否危急。該組織又提到,要減緩醫院壓力,需要在社區提供足夠並且可觸及的醫療資源,例如透過「社區藥房」協助管理藥物等,擔心加費會令本身有醫療需求的市民,因財政壓力而延誤求醫。

倡長遠檢討醫療融資

彭鴻昌提到,盧寵茂指方案是要「能者共付」,「但現時更似係『病者自付』」、「公院病人收費高啲,去資助更加病的病人……都係將資源在病者之間重新分配」,他認為現時的改革方案,只是醫療融資一直未見進步之下「現實限制的一個方案」,「一般來說,醫療資源係應該透過醫療融資,全民去處理。」

曾任醫管局聯網總監的陸志聰亦認為﹐是次的改革未觸及私營系統和醫療融資,期望在保險、醫療儲蓄等方面,可以再去探討,「例如佢叫我儲錢,去為了成個香港,好多人會唔鍾意,但如果大家儲錢,畀自己同個仔醫病,又得唔得?呢類概念,香港冇咩點討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