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首座轉廢為能設施年底運作 仍會尋求更具成本效益方法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說,香港正在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 (I·PARK1),預期今年底投入運作;環保署剛於去年12月招標建設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 (I·PARK2)。他表示,坊間有一些誤解,擔心政府未來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不再推動減廢回收,反映不少人對全球廣泛推行的轉廢為能技術和背後的環境經濟學認知不足。 謝展寰在網誌表示,轉廢為能是一種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的廢物處理技術。隨著技術進步,現代轉廢為能設施,已展現出在環保方面的多重優勢,包括減少垃圾填埋,節省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價值高昂的香港絕對是更高效的廢物處理方式;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填埋,是國際間普遍認可的一種減碳做法以及可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來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焚燒後的爐渣可以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而金屬等殘餘物也可以進一步回收再造,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他指出,對於高價值、易回收的材料,如金屬、紙張,高價值塑料等,回收在經濟和環境效益上都是更佳選擇;對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轉廢為能便是一種更佳的處理方式。這種互補的模式能夠讓廢物處理的環保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因此全球都在擴展轉廢為能,以建立這種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 謝展寰說,轉廢為能只是起步,政府還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在回收再造方面,技術和創新可以增加經濟和環境效益,讓以往低價值的回收物料,成為高增值的回收物料,毋須府補貼,還可以創造高價值,帶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