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病童走最後一段路 玩耍聊天重要性不亞於治療 喪子母任家訪義工延續愛兒生命

陪伴病童走最後一段路 玩耍聊天重要性不亞於治療 喪子母任家訪義工延續愛兒生命
陪伴病童走最後一段路 玩耍聊天重要性不亞於治療 喪子母任家訪義工延續愛兒生命

當藥石無靈,生命陷入倒數時,人理所當然,會有最後想做的事、一個 wish list。而相比成人,病童的願望更加微小。可能只是想有人陪他們畫畫,也有人想吃一個從電視上看到的「飛機餐」。這些都不是正式的醫療需求,亦正因如此,反而不易辦到。有團體便組織義工,以上門家訪形式,探望晚期病童,陪伴之餘,也希望能令病童的最後階段,過得豐盛一點,能享有同齡人感有的玩樂時光。

「這間課室就是我的兒子,在這兒讀 K-1 時的課室……他是讀『和平班』的。」現在再說起舊事,東東媽媽一臉笑容,似乎在回味與兒子的點滴。其實喪子的錐心之痛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夫婦倆選擇了,與其沉浸在傷痛中,不如運用自身經歷,幫助其他臨終病童,「也是延續兒子的生命。」

今個月的 24 日,是東東的 11 歲生日。說起兒子,媽媽不住口地讚,「很乖」、「很聰明」,說他即使身患頑疾,幾乎每天都要吃藥,中西藥交替接力,但一直表現乖巧,「不會因為吃藥便鬧脾氣。」也覺得他其實知道自己的情況,甚至知道甚麼是死亡。

醫生說兒子生命只剩兩年

東東媽媽憶述,那是大約 2017 年,兒子三歲半,幼兒園初班時,發覺與其他小朋友有點差異,「例如他的大肌肉很弱,不可以雙腳離地跳,也不可以很快地跑。」輾轉下帶他到健康院、轉介見物理治療師,再去做檢查,才發現東東的肚子內有很多腹水,「正常三歲半的小朋友,不會有腹水的。」

東東年幼時,與一般小孩無異
東東年幼時,與一般小孩無異
東東活潑好動
東東活潑好動
在入讀幼稚園後,東東才開始發病
在入讀幼稚園後,東東才開始發病

「(檢查結果)都是那些啦,晴天霹靂呀,為甚麼是我們呀,這樣子。」東東媽媽現在說得雲淡風輕,但可以想像到她當時的衝擊。兒子患的是限制性心肌病變,是一種罕見病,因為心臟問題影響到肝臟,「肝就出腹水。」

「當時說,這個病是沒法醫治的,預期壽命只有兩年。」

腹水令東東的肚子像一個大球
腹水令東東的肚子像一個大球

感恩身邊好人不斷
航空公司贈飛機餐圓夢

父母當然沒有放棄,即使醫生說兩年,他們還是帶東東去嘗試不同的方法,西醫、中醫、氣功……雖然東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身體不住消瘦,肚子也脹得像一個大球,但兩年過去,他還是堅強地活著,「兩年過後的每一天,我都覺得是賺了。」東東爸爸說。

但其實他們也心中知道,除非奇蹟出現,否則東東的生命,始終會在不久後走完。醫療以外,父母也很希望,東東能像其他小孩子一樣,開開心心地過他的童年。媽媽為了實現兒子的願望,也想盡了辦法。東東無法搭飛機,但從電視上看到飛機餐,媽媽便電郵航空公司,竟也得到回覆,獲贈一份頭等機艙的飛機餐。

有趣的是,東東當時看見那份漂亮的餐點,說那不是飛機餐。原來在他小小的心中,飛機餐是一個錫紙包裝,看來不甚吸引的那種。後來航空公司從善如流,完了東東的心願。

送給東仔的花籃
送給東仔的花籃

社工:3 至 6 歲幼童是 service gap

東東就讀的幼稚園,其校舍的所在位置,同時也設立了聖公會轄下,一個自負盈虧的社會服務中心。中心主任郭皓晴見到東東的情況,也嘗試為東東找來一些「資源」── 例如找到一名就讀科大的學生,義務探訪和陪伴東東。

郭皓晴說,現時 6 歲以上的病童,是有非政府組織提供相關的服務,但 6 歲以下的幼童便沒有,這些在社工眼中被認為是 service gap(服務缺口),因為遇上東東,也令她生出填補這個缺口的念頭。

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郭皓晴
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郭皓晴

東東爸爸坦言,起初對外人上門探訪有猶豫,但後來見到兒子表現興奮,而且「義工真的很熱心,看得出她很疼愛東東」,也慢慢接受。本來東東與義工姐姐約好了,要帶東東到科大參觀,「他說想看看大學生的學校飯堂是怎樣的,想試試大學生的『頹飯』,應該是姐姐與他說起,大學生會吃『頹飯』。」

遺憾的是,2022 年 9 月,東東 9 歲時離開了,沒法赴這場「科大之旅」。

獲賽馬會資助實現計劃

「東東受過很多人的好意和照顧。」對東東媽媽來說,延續兒子生命的方式,除了與其他人分享兒子的生命故事外,也包括幫助其他病童和家長。社會服務中心郭皓晴從陪伴東東的經驗中得到啟發,並獲賽馬會贊助 20 萬元,籌備了名為「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 ── 孜癒動圓林」的計劃,招募義工並提供培訓,探訪末期病童。

東東媽媽便是其中一位義工。

郭皓晴解釋,計劃的對象是 3 至 6 歲,患上不可逆轉疾病的兒童,亦坦然希望對象是「身體狀況差一點的」。她笑言若依社會福利署的定義,「青少年中心」的服務對象是 6 歲至 24 歲,「但我們是自負盈虧的」,所以希望能填補服務的缺口。

中心會透過醫院轉介,或者公開報名接收個案,這一次便有 11 人報名,最後有 5 個個案正式開展。中心會與家長聯絡,了解他們參加計劃的原因,「例如有家長認為,哮喘也是不可逆轉病,也有家長說,希望小孩子英文好一點……老實說,小孩子都已經患重病了,為甚麼還要這麼注重成績?」

她也直言,起初接受義工報名時,有 15、16 人,但在訓練後,最後真正能「上前線」的,只有 5、6 人,「在訓練期間,有些人了解到病童的情況,看到一些個案後,真的受不了,訓練時已經在哭。」

東東父母決意透過幫助他人,延續兒子的生命
東東父母決意透過幫助他人,延續兒子的生命
義工要先接受訓練,才能前往探訪
義工要先接受訓練,才能前往探訪
義工上門探訪,也能讓家長稍作休息
義工上門探訪,也能讓家長稍作休息

幼童安寧服務須更謹慎

郭皓晴也提到,與長者的安寧服務相比,病童服務要更謹慎,比起照顧長者的子女,孩子的家長反彈也會更大,「他覺得,若我接受了服務,可能是告訴了自己,孩子不行了。」而且不少孩子其實不清楚自己的病情,更不清楚自己屬於「晚期」,所以接觸時要更小心。

例如這次的個案中,有一個個案是因醫療事故致「腦癱」的幼童,義工便會帶一些植物上去和她玩,「我們相信大自然是有力量的,便會用這些作為道具和他們玩……雖然腦癱,但有些小肌肉,還是可以 train up 的。」

到戶服務
到戶服務
到戶服務
到戶服務
到戶服務
到戶服務

由於晚期病童的狀況可能隨時變化,計劃會以 8 次探訪為一個周期,「之後再做中期檢討,雙方都可以有一個空間,不用說承諾太多,如果效果好,8 次之後可以再繼續。」郭皓晴說,沒有刻意設限額,雖然 20 萬元的贊助其實並不充裕,但不介意從其他有盈利的項目調撥資源,「始終真係想做,我們自負盈虧,有些能賺錢的項目,(盈利)就用在這些項目上。」